近日,来自于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结果表明:将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加入到标准化疗中可以使那些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而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可以选择手术治疗从而将转移灶切除。该项研究发表在2013年4月8日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全文:JClinOncol.2013Apr8.
这项临床试验是将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加入到标准化疗中,使那些因结直肠癌肝转移而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能够选择手术治疗,从而将转移灶切除。这一手术经证明是有疗效的,并且对病人的长期生存是至关重要的。该联合治疗对许多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来说是一种标准的治疗方法,这是首次在不能行手术治疗的肝转移患者身上进行的随机试验研究。
该项研究发表在2013年4月8日的《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文中建议,与单独应用化疗相比,联合了西妥昔单抗之后癌肿有所缩小,并且生存期延长,甚至对那些因肝转移而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同样有效。
“我们的研究表明,在中国病人中,西妥昔单抗联合标准化疗能够有效减轻肿瘤病症,增加患者行手术切除肝转移病灶的概率,并且能够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外科大夫许剑民谈到:“我们的研究仅仅只在中国病人身上进行,但这些研究结果也可能适用于北美和欧洲国家。”
在美国,结直肠癌是第三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约2/3的此类死亡都是因为肿瘤细胞扩散(肿瘤转移)到了肝脏。发生肝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差,尽管他们也接受了化疗,但中位生存期也只不过20个月。
肝脏常常是转移性疾病的首选脏器,在高达30%-40%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脏可能是发生扩散转移的唯一脏器。近50%的结直肠癌患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都发生了肝转移。该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初步诊断为结直肠癌伴肝转移的患者身上,占发生肝转移的所有病人的15%-25%。手术切除转移灶为这些病人提供了唯一长期生存的机会。之前的研究发现,在切除了肝转移灶之后近半数病人能够存活5年。然而,只有10%-20%的肝转移患者具备手术的条件。现行的实践指南建议给予“精简”的化疗或标准化疗、靶向治疗联合方案(例如,西妥昔单抗),以达到将不可手术治疗的转移瘤“转变”成可手术治疗的肿瘤。这项试验的设计正是首次将西妥昔单抗加入到化疗方案中以评估该方法是否可以将不可手术治疗的肿瘤“转变”成可手术治疗的肿瘤。
在这项III期临床试验中,只伴有肝转移的IV期结直肠癌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接受西妥昔单抗加入标准化疗方案的一组(A组)、单独的标准化疗(B组)。他们接受的标准化疗是FOLFIRI方案(亚叶酸、氟尿嘧啶、伊立替康)或mFOLFOX6方案(亚叶酸、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两种化疗药物联合方案。两种治疗方法均为结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法,具有相近的功效,但副作用不同。
经过治疗后,A组中26%的病人(70例中的18例)具备了可切除肝转移灶的手术条件,与之相比,B组中只有7%的病人(68例中的5例)具备这一条件。A组接受了切除转移灶手术的病人通常能够存活相当长的时间(46.4个月),而那些没有接受手术的病人存活时间则相对较短(25.7个月)。与单独应用标准化疗相比,联合了西妥昔单抗的化疗肿瘤大小显著缩小(57%vs29%),预测的3年总生存率也显著提高(41%vs18%)。总的来说,A组的中位生存期是30.9个月,B组的为21个月。
西妥昔单抗属于EGFR抑制剂的一类药物。这类药物阻抑肿瘤生长过程中特定的信号转导通路。这项研究中只含有携带野生型(正常的)KRAS基因的病人,因为西妥昔单抗对KRAS基因突变的肿瘤是无效的。大约60%的结直肠癌病人都有一个正常的、未突变的KRAS基因。ASCO建议:在接受抗-EGFR治疗前应该进行常规的KRAS基因突变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