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摘要
患者女性,53岁。于2008年1月10日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示:(升结肠)溃疡型中分化腺癌,侵及深肌层,切缘未见癌,系膜淋巴结1/3转移癌。术后在我科行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方案辅助化疗6个周期。于2013年6月12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全身PET-CT检查,提示左肺上叶、舌叶多发结节伴代谢增高,考虑转移。在我科行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3个周期,疗效评价为进展。
2013年9月9日行胸部CT检查示:两肺多发病灶,部分较前增大。遂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20/80mmHg;EC0G评分1分;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及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部平坦,腹部见长约20cm及10cm两条纵行手术瘢痕,愈合良好;肝脾未触及肿大。血常规示:红细胞3.54×1012/L,血红蛋白118.4g/L,白细胞5.4×109/L,中性粒细胞3.04×109/L,血小板168×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CEA、CA199、CA724在正常范围。
患者于2013年9月10日开始行伊立替康联合卡培他滨方案化疗:伊立替康150mg/m2静滴,d1、d8;卡培他滨1000mg/m2口服,2次/日,d1~d14。化疗第1天伊立替康静滴结束约5min患者出现畏寒,发热,体温37.8℃,予肌注异丙嗪25mg、复方氨林巴比妥2ml,体温逐渐降至37.5℃,畏寒较快缓解,但出现齿龈多处出血,且逐渐增多,软腭少量出血点,肌肉注射处皮肤出现大片瘀斑,胸前皮肤出现散在出血点。停用卡培他滨,给予齿龈压迫止血,静滴血凝酶1个单位及二乙酰胺乙酸乙二胺0.6g止血治疗。血常规示:白细胞9.2×109/L,中性粒细胞9.03×109/L,红细胞3.62×109/L,血红蛋白122.1g/L,血小板3×109/L;凝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患者化疗前1天血小板正常,近期无特殊服药史,无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在静滴伊立替康结束后突然出现血小板减少,考虑与应用伊立替康致外周血小板破坏增多有关。给予甲强龙40mg/次静滴,1次/日;输注新鲜机米血小板2个单位。
2013年9月11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10×109/L。齿龈出血停止,软腭出血点部分吸收,皮肤及其他部位黏膜未见新鲜出血点。继续予甲强龙治疗,2013年9月13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111×109/L。甲强龙逐渐减量,2013年9月17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230×109/L。停用甲强龙,此后复查血小板均在正常范围。目前患者仍在随访中。
讨论
伊立替康是喜树碱的半合成衍生物,是拓扑异构酶I的特异性抑制剂,有广谱强效的抗肿瘤活性,在临床应用较广泛,用于治疗晚期大肠癌、小细胞肺癌、卵巢癌及胃癌等恶性肿瘤,尤其作为晚期大肠癌的一线治疗药物,随着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临床应用日趋增多。主要剂量限制毒性是迟发性腹泻和血液学毒性,7.4%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常为化疗药物导致骨髓抑制,到最低点的中位时间为8天,且常伴有白细胞降低,而该患者静滴伊立替康90min即出现血小板急剧减少,无白细胞下降,考虑非骨髓抑制,而与伊立替康致血小板减少有关,常为免疫性因素所致。患者伴有发热及畏寒,可能与血小板在循环血中的大量破坏有关,比较符合免疫性反应发生的特点。
现已发现,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免疫机制是以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根据抗原类型不同分为6种:(1)半抗原型,即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细胞膜蛋白结合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2)药物相关性抗体型,即可溶性药物诱导机体产生细胞膜蛋白相关性抗体;(3)非班类血小板减少症,即卩非班类药物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Ib/IIIa结合,引起构象改变,可被机体中自然存在的抗体所识别,而引发免疫相关性血小板减少;(4)药物特异性抗体型,即药物与自身抗体可以特异性识别,抗体的Fab段可以和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IIa特异性识别,从而形成药物抗体血小板免疫反应体系;(5)自身抗体型,体内的药物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反应性抗血小板抗体,主要为IgG,其次为IgM;(6)免疫复合物型,即药物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后,被自身抗体所识别,药物-PF4-抗体通过血小板表面的Fc受体与血小板相结合,从而诱发后续的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聚集、破坏,被单核巨噬细胞清除,血小板数量明显减少。
化疗药物中铂类(尤其奥沙利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放线菌素D和氟达拉滨可导致该急症发生,患者临床表现为皮肤瘀斑或出血,通常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至48h内,敏感者也可发生在给药后数分钟内。该患者在伊立替康化疗后90min出现血小板减少,应考虑到可能是化疗药物相关性急性血小板减少,此时应立即停用细胞毒性药物,给予积极抢救治疗。即使血小板恢复正常后,患者血浆中抗体仍然存在,因此不建议再次使用相同化疗药物。
伊立替康发生药物相关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较为罕见,在药物说明书中提到在上市后使用中,曾报道1例因抗血小板抗体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症的病例。因为相关报道罕见,这情况常常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诊治,可能出现重要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临床医师应认识到伊立替康可以导致严重的、迅速发生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对用药期间血小板急剧减少的患者能尽早作出诊治,避免严重不良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