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应用并不遥远,但目前亟需一个标准
对于局部晚期不可手术切除的直肠癌(T4),必须行术前同步放化疗。UGT1A1是一个较好的预测治疗毒性的基因,对于没有腹泻风险的患者(UGT1A1 6/6基因型)而言,伊立替康+卡培他滨联合新辅助放疗是一个局部晚期结直肠癌值得研究的方案。
该研究是一项6/6基因型患者的连续平台研究。在他们之前的研究显示,UGT1A1 6/6基因型患者中每周伊立替康最大耐受剂量(MTD)可递增至80mg/㎡,6/7型基因患者中,MTD递增至65 mg/㎡。
此研究纳入临床分期T3-4,N0-2,符合术前放化疗的直肠癌患者,并筛查UGT1A1基因型,接受每周伊立替康的剂量是80mg/㎡,结果显示在UGT1A1 6/6基因型病例中,呈现出可管理的毒性和令人鼓舞的高病理缓解率(pCR)率。
教授表示,这个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pCR高,而这有可能转化为长期生存的提高。此外,高肿瘤的完全缓解率也提供了“非手术治疗-等待观察”治疗策略的可能,这个策略也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热点。
目前,一项评估卡培他滨+/-伊立替康在UGT1A1基因驱动下的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Ⅲ期试验正在进行中,预计纳入360例患者,目前研究已经入组108例患者,有14个研究中心参与。
教授表示,基因检测的应用并不遥远,目前大家都在等待一个应用标准或指南,期待它能早日进入临床。
结直肠癌领域的3大进展: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教授说:“今年结直肠癌领域最大的进展包括免疫治疗和精准医疗的应用、液态活检的内容,这些与会议中其他肿瘤相类似,另外左右半结直肠癌预后的差异是一个结直肠癌领域特异的热门话题。”
1.免疫评分,结直肠癌的预后指标
目前关于免疫治疗的研究仍是处于非常前期的摸索阶段,但进展依旧令人兴奋。适应症也一步扩大,在难治性胆管癌领域也有讨论;在结直肠癌领域扩展到不同分期;用药方式上,从单药应用到联合应用。
教授指出:“有趣的是,免疫治疗在对抗疾病方面脚步未歇,评估疾病预后和治疗疗效的方法就已经新鲜出炉。”
在今年的ASCO大会上,一项来自法国巴黎的研究在结直肠癌专场进行口头报告,吸引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来自17个国家的23个病理中心组成肿瘤免疫治疗国际合作组织,开始在常规临床实践中对免疫评分(IM)进行标化评估。研究分析了全球1336例患者的数据,纳入标准为I-III期结肠癌且未接受过新辅助治疗。最终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在I、II、III期结肠癌中,IM评分高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显著更长,IM评分低在II期结肠癌中是一个复发高危因素。
2.ctDNA检测可预测Ⅱ期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疗效
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存在争议,如何选择高危人群接受辅助化疗?来自澳大利亚团队的一项研究表明,假如病人术后仍有最小限度的残留病灶,可通过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进行筛选和随访,预测患者发生转移的可能,以及接受辅助治疗的效果。
教授指出,“血液检测在癌症诊疗领域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检测标准化、如何确定靶标,以应用于临床,参与治疗策略的制定和疗效预测及随访观察。”
3.左右结直肠癌,预后大不同
大量临床、基础研究表明近端和远端的结直肠癌致癌的信号通路不同。此次ASCO大会上口头报告公布了来自CALGB/SWOG 80405(Alliance)关于不同解剖部位与转移性结肠癌生存率的结果。数据显示,原发病灶的解剖部位不仅与药物治疗效果有关,亦与预后有联系,原发于右侧结肠者预后较原发于左侧结肠者差。
最后,教授指出,目前,免疫治疗和液态活检的应用在向结直肠癌有从晚期过渡到辅助治疗阶段的趋势,如制定早期治疗方案、预测治疗疗效等。
“以往只在晚期结直肠癌领域有研究,目前更多的是希望在疾病早期就能给患者带来获益,并能给更多的患者带来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