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疼痛?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不愉快感觉和情感体验”。疼痛是高度主观的,不仅与组织损伤及病变有关,还受到个人生活经历、既往疼痛体验、精神和情感、环境以及其他未知因素的影响。就是说,疼痛是多维性的,有感知、认知情绪存在。
疼痛按病程分类
1、急性疼痛:疼痛在3个月之内为急性疼痛,一般是疾病的症状。
2、慢性疼痛:疼痛超过3个月为慢性疼痛,平常认为属一种疾病。
疼痛依病理学特征分三大类
内脏性疼痛:钝性、绞榨样疼痛,定位不准确。如肝癌、胰腺癌疼痛。
躯体性疼痛:定位明确、刀割样、针刺样疼痛。如骨转移,手术后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自发的、烧灼样、触电样疼痛。如化疗后神经性疼痛。
疼痛一开始只是身体伤害所发出的警告信号,身体伤害去除,疼痛也会相应消失。慢性疼痛本身就是一种病,而不是急性疼痛的延续,它可以是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伴发其他疾病。
2002年第十届国际疼痛大会上达成共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
我们要关注疼痛,有疼痛我们就要大声说出来。
什么是癌痛?
癌痛是癌症引起的疼痛,它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也是癌症患者最畏惧的症状之一。
疼痛是最常见的癌症相关症状之一,癌症疼痛可能发生在癌症的各个阶段。据调查,至少20%的癌症患者在其病程中会出现疼痛,然而,其中50%~80%的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使疼痛没能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新诊断的癌症患者中大约有1/4出现疼痛,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有1/2伴有疼痛,进展期患者大约3/4伴有疼痛,癌症疼痛的治疗已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量研究证明,依据现有的药物知识和治疗方法,90%的癌症疼痛是能够得到满意的缓解,患者可以无痛生活。
癌痛的原因有哪些?
癌性疼痛的原因可分三类:
1、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约占88%;如癌肿压迫,骨、神经、内脏、皮肤、软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等。
2、癌症治疗引起的疼痛,约占11%;如手术后瘢痕、神经损伤。化疗后神经病变。放疗后局部损害、神经损伤。
3、肿瘤间接引起的疼痛,约占1%。衰弱、便秘、褥疮、肌痉挛。
临床上也有少数肿瘤病人可出现与肿瘤无关的疼痛,例如肺癌病人因同时患有椎间盘突出症而引起的腰腿痛,是非癌症性疼痛而不是癌性疼痛。所以,癌症病人疼痛的原因必须明确。
如何诊断癌性疼痛?
首先要了解一般的病史,同时对疼痛病史必须详细了解,明确疼痛的原因和性质。对如下内容一一明确,疼痛部位、疼痛时间、疼痛原因、疼痛性质、可能改变疼痛的因素、病程长短、疼痛程度、有无疼痛急症、社会心理精神评估。
如何进行疼痛的评估?
疼痛强度的评分对止痛治疗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医护人员每天要记录病人的疼痛评分及止痛药的的效果和毒副作用,及时调整止痛方案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抗其副作用。病人要准确地评估癌痛的强度。
目前多采用根据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即10分疼痛评估法(下图)
0分:无痛;
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
4~6分:疼痛明显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
7~10分:疼痛剧烈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疼痛评估的简单方法
以睡眠为依据:
疼痛不影响睡眠--轻度疼痛(评分1~3);
睡眠受疼痛干扰--中度疼痛(评分4~6);
因疼痛无法睡眠--重度疼痛(评分7~10)。
癌痛如何治疗?
癌痛的原因和机制复杂多样,没有客观的评估指标,需要医生、护士、病人、病人亲属、陪护人员的充分理解和默契配合,才能进行顺利的、及时的、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一)癌痛诊疗流程
恶性肿瘤病人→曾有或现有疼痛者进行疼痛评估→填写疼痛评估记录表→拟定止痛方案→告知病人并签知情同意书→实施止痛治疗→每日记录止痛效果及毒副作用等→如效果不理想或毒副作用大→调整止痛方案→告知病人并签知情同意书→用新方案实施治疗。
(二)止痛治疗原则
首先:阿片为主的镇痛药治疗,使患者无痛。其次:考虑病因治疗及其他治疗。如:肿瘤压迫引起的疼痛,化疗若有效可减轻;骨转移疼痛姑息放疗有很大帮助;单一神经受损,定位准确,介入方法治疗;抑郁焦虑状态的心理疏导及合并辅助用药。
1、药物治疗基本原则
首先口服给药
按阶梯给药
按时给药
个体化给药
注意具体细节
2、三阶梯模式癌痛治疗采用三阶梯药物治疗模式,即轻度疼痛用非甾体类止痛药,中度疼痛用非甾体+弱阿片类止痛药,重度疼痛用强阿片类止痛药或+其它止痛药,神经病理性疼痛,加用相应的药物。放疗对肿瘤骨转移疼痛的效果较好。
3、癌痛治疗应该是原发病与疼痛缓解并举,药物治疗为主,并进行多方面治疗:咨询、护理、心理及社会服务、神经阻滞、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化疗及临终关怀。
镇痛药物的副作用有哪些?如何处理?
阿片类药物在开始使用时常有明显的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但继续使用数天后,这些副作用会逐渐减轻或消失,这种现象叫阿片类药物耐受。
1、长期使用口服阿片类药物,因肠蠕动受抑制,便秘发生率高。故在使用之初就应预防性地联合使用一些治疗便秘药物如番泻叶等。严重便秘可使用作用较强的导泻药,或换用非口服制剂,如芬太尼透皮贴剂。
2、阿片类药物刺激呕吐中枢,可引起恶心呕吐。防治药物包括胃复安、氟哌啶、地塞米松、5-HT3受体拮抗剂等,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呼吸抑制作为阿片类药物的急性不良反应,在晚期癌痛治疗使用控缓释阿片类药物的病人中极少发生。但对于初期使用者,此副作用应该引起特别重视,加强对首次使用阿片类药物病人的监测,一旦出现副作用,可采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进行治疗,随后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剂量。
4、消化道出血:非甾体止痛药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应密切观察,及时给予抑酸止血等处理。
5、头晕乏力嗜睡:卧床休息,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精神和瞳孔的变化,防止止痛药过量。针尖样瞳孔和嗜睡是吗啡类药物的效应,并不意味着中毒或过量,而过量和中毒的主要指标是呼吸抑制和血氧饱和度降低。
辅助治疗有哪些?
所谓辅助治疗联合采用一些非镇痛药物,提高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量,从而也可减轻其不良反应。对于常规镇痛药不能控制的难治性疼痛辅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皮质激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