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原因
肿瘤引发的便血,除了胃癌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有黑便外,大部分为下消化道肿瘤引发的便血,常见的有:直肠肿瘤、直肠类癌、邻近恶性肿瘤侵入直肠引起;结肠肿瘤—左结肠癌、右结肠癌、横结肠癌;小肠肿瘤—腺癌、平滑肌肉瘤、淋巴肉瘤、类癌瘤等。
便血在祖国医学中见于“脏毒便血”、“肠覃”、“徵瘕”、“膨胀”、“锁肛痔”等疾病的论述中。临床分为:湿热蕴结、热毒壅滞,脾虚湿聚,脾肾二虚,脾肾虚寒。
二、临床表现
胃癌伴发上消化道出血除呕血外,便血主要是黑粪或柏油样粪。直肠癌引发的便血多为鲜红色,排便后有时可有鲜血滴出,大便变细。结肠癌的便血,常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伴有腹痛。
恶性肿瘤伴发便血者一般状况较差,病人多呈慢性进行性衰竭状态,可有头昏、心慌、恶心、乏力等症状。便血量较大者,便血后24小时内常可出现低热。
祖国医学将便血分为:
1.湿热蕴结:大便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2.热毒壅滞:便血紫暗,肛内刺痛。
3.脾虚湿聚:大便粘液伴脓血,臭秽异常。
4.脾肾二虚:大便带脓血,挣努难解,里急后重。
5.脾胃虚寒:便血紫暗,脘腹隐痛。
三、中西医处理
肿瘤引起的便血,尤其是量大者,需要及时处理。
(一)止血:对于便血量大者,及时应用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加压素、云南白药等中西医药物配合,增加止血效果。内镜下止血对于下消化道肿瘤引发的出血,局部喷洒5%的孟氏液、去甲肾上腺素、凝血酶复合物,有时也能受到一定的效果。
(二)补充血容量:对于大量便血,血红蛋白过低或收缩压低于90mmHg,有休克症状时,应给以输全血,必要时补充液体。
(三)肿瘤的治疗:肿瘤引起的便血,单纯止血、输血或补液,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对引发便血的肿瘤的治疗是根本的治疗,便血肿瘤的手术和其他有效治疗,常使便血停止或明显减少。
(四)中医药治疗
1.湿热蕴结:腹部阵痛,大便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不扬或发热缠绵,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宽肠散结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方中白头翁、黄柏、黄连清热化湿;秦皮清肠通络,加厚朴、苍术、赤芍、败酱草苡仁宽肠散结。痛引两胁,加柴胡、郁金疏肝理气;便血多者加地榆炭、炒荆芥、三七凉血止血。
2.热毒壅滞:大便带血,次数增多,形状扁平,伴腹痛、腹部胀满,里急后重,饮食减少,体重减轻,全身乏力,苔黄腻,脉弦细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方中天花粉清热解毒,白芷、贝母、防风化痰散结,炮山甲、皂角刺、当归、赤芍、乳香、没药化瘀软坚;甘草调和。腹胀满痛明显者,加枳实、槟榔行气导滞止痛;纳差乏力者加黄芪、当归益气补血。
3.脾虚湿聚:大便粘液伴脓血,臭秽异常,胸闷不舒,胃纳欠佳,腹部胀满疼痛,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