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乙肝患者一样,丙肝患者也面临社会歧视带来的巨大压力。翁心华教授指出,不少丙肝患者,不幸同时也感染了艾滋病,他们更容易受到歧视。
只要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丙肝是完全可防、可控、可治的,大家不必太过担心,更不能歧视丙肝患者。关于丙肝常识,大家都应该认真了解一下。
丙肝在血源性肝炎中其发病率仅次于乙肝,但其危害性与乙肝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治疗困难(临床治愈率为乙肝的1/8),且容易转为慢性(乙肝大6~8倍),部分患者还可能转为肝硬化。
一般如果丙肝合并肝硬化、脂肪肝、糖尿病、心脏病、胆道感染、HIV感染等,都难以治疗。此时对于合并症也应适当治疗,否则不会收到满意效果。研究发现,许多难治性丙肝病人的血清中铁的含量较高,肝细胞内含铁也多,是影响疗效的原因之一。
肝硬化患者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困倦乏力的症状更加明显,严重者甚至是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皮肤表现的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身体还有有贫血、舌炎、口角炎、夜盲、多发性神经炎及浮肿等症状表现。
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主要通过母婴、性和血液传播。日常中的接触,包括一起吃饭、握手、拥抱都不会传染病毒。不过纹身、穿耳洞等行为则有可能会感染乙肝病毒。
大多数丙肝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等轻微症状。这是因为丙肝病毒会伪装自己的蛋白质外套,使其不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拒之门外,从而躲藏在人体内不断地损害肝脏。
目前发现的丙肝病毒一共有六种基因分型和多种基照国际常规的方法,我们将阿拉伯数字的代表基因分型,英文字母代表基因亚型。一般来说,在中国基因1型2型以及3型是比较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