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家在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乌土村的赖亮暨和妻子汪春利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因新生命的诞生,全家人都欢喜不已。但是不到半年的时间,他们的小女儿就被查出患上了肝母细胞瘤。
2014年2月15日,赖亮暨夫妻俩发现小女儿钰瑶突然不停哭闹,也不肯吃奶,就在帮其洗澡时发现她的肚子胀了起来。他们都非常担心,于是随后便带了小女孩到医院检查。然而检查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小女儿竟然患上了肝母细胞瘤。医生表示,这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化方式的恶性胚胎性肿瘤,患儿容易出现腹部膨隆、体重降低、食欲不振,甚至是恶心、呕吐和腹痛的症状。但从目前的医疗水平来看,肝母细胞瘤的治愈率比较高。在医生的建议下,2月21日,赖亮暨夫妻俩带着小女儿来到广州,到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求医。
夫妻俩带同小钰瑶来到广州后,就在医院附近租了个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月住1200元。目前,小钰瑶已进行两期化疗,但情况不是很理想。前面两期的化疗结果显示,小钰瑶的白细胞数量等多项指标都不正常,影响后续的化疗治疗,进而影响手术医治。小钰瑶一期治疗花费1万多元,二期也花费了4640元,马上就要进行第三期的化疗,算上提高白细胞数量的注射剂和日常开支等费用,目前,小女儿看病已花了近3万元。医生估算,从化疗到做完手术,小钰瑶总计需要约20万元治疗费。
但是,赖亮暨和妻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家中有70多岁的老父,还有一个女儿读小学三年级。赖亮暨在家做零工,收入勉强养家糊口。得知小钰瑶的病情后,家乡好心人主动捐款5000多元,赖亮暨也向亲戚借了6万元,但仍有10多万元的缺口,因此赖亮暨希望有好心人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链接: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具有多种分化方式的恶性胚胎性肿瘤。它是由类似于胎儿性上皮性肝细胞、胚胎性细胞以及分化的间叶成分组成。大部分的肝母细胞瘤为单发。肝母细胞瘤90%以上见于3岁以下,60%为1岁以下的患儿。
病因可能是胚胎结缔组织的异常发育,是由肝脏胚胎原基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新生儿可能在子宫内发生,有文献报道发生于妊娠7个月胎儿。成年人可能是胚胎性肝细胞在肝内多年后,才发生恶性肿瘤。
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常有食欲不振、厌食、体重减轻或不增加、上腹胀痛伴呕吐和/或腹泻,黄疸很少见。腹部膨隆是肝母细胞瘤患儿的常见症状,患儿的父母常会注意到或通过体检发现上腹包块,绝大多数病儿因腹部肿大而就诊。
体征主要有面色苍白、腹部膨隆、肝脏肿大,查体在右上腹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光滑,大者可达盆腔,可触及瘤结节并伴有触痛。晚期可出现黄疸、腹水。其他症状包括发育不良、易激惹等。
部分肝母细胞瘤男性患儿以性早熟为始发症状,发生率为2.3%,表现为生殖器增大,声调低沉及阴毛生长等,原因是肿瘤细胞可合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根据患者年龄小,为少年儿童,有些在出生后不久即可有腹部膨隆、厌食、腹胀、体重减轻、腹部肿块,或伴性早熟,AFP升高,影像学证实肝内占位性肿块,结合辅助检查多可做出诊断,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