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种类 > 其他肝病 > 焦点:距离消除病毒性肝炎,究竟还要走多远

焦点:距离消除病毒性肝炎,究竟还要走多远

2018-05-29 来源:中大肝病百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合理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运动,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自觉稍微出汗即可,运动后如乏力减轻、肝功改善,可适当加大活动量或延长运动时间,但也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

发现乙肝病毒

1908年,S.McDonald猜测可能存在一种可导致肝病的病毒,但它如何传播是个谜。1947年,从事肝病研究的英国医生F.O.MacCullum提出可能存在两种病毒:一种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甲型肝炎,称为甲型肝炎;另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称为乙型肝炎。

那时在二战中担任美国海军军官的Blumberg刚退役不久,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攻读医学博士。但Blumberg的兴趣并不在于肝炎,博士毕业在哥伦比亚大学长老会医学中心当了几年住院医师后,他转而到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化学的理学博士。他当时的研究兴趣是:为什么在同一环境中,有些人易患某种疾病,而有些人不会?

为回答这一问题,他到全球各地采集血样,分析血液中蛋白成份的差别,试图研究蛋白多样性和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比如应用当时的新技术——淀粉凝胶电泳——来观察人和动物血清蛋白在迁移时的细微差别,进而发现蛋白的多态性及分布特征。他确实有几个新的发现,但并没有大的突破。

Blumberg及同事开始转换思路:如果许多血清蛋白具有多态性变异,那么这种变异可能会具有抗原性。对于接受多次输血的患者,如果其自身并没有多态性变异,就有可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根据这一思路,1960年他们开始引进当时的新技术免疫电泳,这是一种将琼脂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用于分析抗原组成的方法。他们的假设很快得到实验结果支持:一位经过多次输血的患者,其血清能与特定人群中多个人的血清发生反应。虽然后来证实这只是由于人群中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的多态性引起,但这显示了这一研究思路可能会带来某些有趣的发现。

事实也没让他们失望。1963年,Blumberg发现在一多次输血的血友病患者中检测到与低密度脂蛋白多态性显然无关的抗体。因其最初可与一澳大利亚人的血清发生反应,所以被称为“澳抗”。

1970年,英国病毒学家DavidDane用电镜观察到了这一病毒的完整颗粒(后来命名为Dane's颗粒)。因“澳抗”与输血后肝炎密切相关,符合MacCullum所提出的乙型肝炎的概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种与“澳抗”相关的肝炎病毒被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HBV)。

乙型肝炎病毒。A、B为有表面抗原蛋白组成亚病毒颗粒,C为完整乙型肝炎病毒Dane's颗粒。

丙肝病毒的发现

由于乙肝可通过输血传播,1972年美国立法规定所有献血者要事先进行血液筛查。到1970年代后期,随着更灵敏度检测方法的出现,发达国家普遍要求献血员做乙肝病毒的检测,这极大降低了输血所导致的病毒性肝炎。但医生们发现,尽管对献血者做了严格的血液筛查,但仍有许多人在输血后得了肝炎。于是,医生们把这种输血后未知病毒引起的肝炎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

为了寻找这种肝炎病毒,科学家们将这些肝炎患者的血液进行了检查。尽管先后使用了电子显微镜、人工培养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寻找病毒,但并未能发现“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踪迹。

1983年,美国Chiron公司决定出资支持一项大规模的研究计划来解决这一难题。疾病控制与防治中心和Chiron公司的多位科学家投入到了这一研究计划中。科学家们先让黑猩猩感染非甲非乙型肝炎,然后将黑猩猩的感染血清提供给Chiron公司分析。直到1989年,MichaelHoughton等最终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出这一病毒。

由于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三种专门感染人类肝脏的“嗜肝病毒”,它被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随后临床调查证实80%~90%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不同于过去使用电镜,人工培养或者免疫学方法,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发现病毒并克隆基因序列,为感染病原体的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是科学研究的一项巨大进步。

新型抗乙肝药物研发加速

相对于丙肝药物研发的高歌猛进,乙肝药物显得要逊色很多。

从1998年开始,强烈抑制乙肝病毒聚合酶活性的拉米呋啶就被批准应用于慢乙肝的治疗。此后FDA也陆续批准了一系列抑制病毒作用更强,更不易发生耐药突变的类似药物。尽管这些药物可强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但仅有不到1/3的人可达到停药后持续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大部分人在停药后会出现病毒反弹的现象。

乙肝病毒生命周期的特点使得彻底清除病毒基因组要远比丙肝困难:乙肝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其病毒基因组可隐藏于肝细胞核内,形成微染色体结构。而丙肝病毒是单链RNA病毒,其病毒复制过程只存在于细胞浆中。这些特点使得乙肝病毒的基因组更稳定,也更难以受到免疫分子攻击。另一个困难是多年来一直缺乏高效实用的乙肝病毒细胞感染模型,这也限制了抗乙肝药物的研发。

但近年一个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李文辉研究员鉴定了乙肝病毒进入肝细胞的关键受体,并基于此建立乙肝病毒细胞感染模型,这将加速新型抗乙肝药物的研发。此外,随着丙肝治疗药物问题的解决,更多的科研力量投入到了乙肝药物的研发,近年来也有一系列新靶点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消除乙肝也已曙光微现。

其他肝炎病毒

除了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顾名思义显然应该还有另外一些肝炎病毒。

1973年StevenFeinstone领导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科学家小组确认了导致甲型肝炎的病毒,病毒来自于一个犯人志愿者的粪便样品。甲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是:“如果你得了甲肝,你可能吃了他人粪便的某一部分”。

但令人安慰的是甲型肝炎是自愈性疾病,一般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一个例子是1988年的上海,因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出现了34万例甲肝大流行这一创世界甲肝流行历史记录的事件。最后,共有31例病人死亡,而这些死亡患者本身有一些慢性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以及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等。1981年微生物学家MauriceHilleman研发出甲肝疫苗。

1978年,意大利胃肠病专家MarioRizzetto和美国乔治城大学的分子病毒学家JohnGerin共同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但这种罕见的病毒是缺陷病毒,并不能独立感染,依赖于乙肝病毒而生存。

1983年,莫斯科脊髓灰质炎和病毒性脑炎研究所的Mikhail-Balayan发现了戊型肝炎病毒。和甲型肝炎一样,戊肝也是由污染的水或食物经消化道传播,并可引起局部地区的流行。2012年,厦门大学教授夏宁邵研发出世界首支戊肝疫苗。

相对于可引起慢性肝病的乙肝和丙肝而言,甲肝和戊肝流行规模和致病性都比较小。因此虽然已都有疫苗,并不向大众提供普遍的预防接种,而强调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活管理方式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我国是乙肝、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最直接原因,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病毒性肝炎的全面控制,一方面需要临床医生的正确诊断与合理治疗,另一方面更需要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但是患者该如何饮食、管理个人嗜好、运动呢?

一、饮食方面

合理的营养,适宜的饮食是治疗肝炎的重要措施。因此合理的饮食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肝细胞再生及修复.有利于肝脏功能恢复。

对于病毒性肝炎急性期患者,宜进食;清淡、易消化、低脂、富含维生素的流质和半流饮食。蛋白质摄入要求每日0.1-1.5g/kg。保证足够热量,每日碳水化合物约需求量250-400g,多食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而病情稳定后可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

慢性期患者,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每日1.5-2.0g/kg,以优质蛋白为主,如牛奶、鸡蛋、瘦猪肉、鱼、等;慢性肝炎合并肝硬化、血氨偏高者,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每日蛋白质摄入<0.5g/kg,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补肝和凝血食物,如猪肝、羊肝、蹄筋、海参和肉皮。果冻等。

合并腹水、少尿者,应限制或无盐饮食,钠限制在500mg/d(氯化钠1.2-2.0g),进水量每日不超过1000ml。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忌油腻食物,避免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合并肝硬化的患者禁食粗食物如花生、核桃及连骨带刺食物,避免上消化道出血发生。

二、个人嗜好

饮酒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炎、脂肪肝,加速肝脏的损伤,增加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和死亡的概率。酒精和肝炎病毒对肝脏造成的损害是协同作用而不是单纯的相加作用,增加了患者肝癌发生的危险。

相关报道指出:肝炎患者应该完全戒酒,戒酒是阻止慢性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患者表示可以大部分时间不饮酒,但是完全戒酒还有一定的难度;少数患者表示完全不能戒酒。同时,吸烟可以增加病毒性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健康教育,鼓励患者戒酒、戒烟,改变生活习惯。

三、运动方式

病毒性肝炎患者应合理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运动,运动量以不感疲劳为度,自觉稍微出汗即可,运动后如乏力减轻、肝功改善,可适当加大活动量或延长运动时间,但也要避免剧烈的体力活动。

运动有助于活跃腹腔血液,减轻肝脏淤血,增进食欲,改善消化和吸收功能等,还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脂肪肝。一些肝炎患者应该要根据自身的病情适当调整运动,这样才能更好的恢复病情,还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以免再次受到病菌的伤害。

但对于病毒性肝炎患者如何正确地掌握活动时间,活动方式以及活动量是目前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建议患者视情况而定。

病毒性肝炎患者生活方式正确的管理,需要医务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并力求贴近患者的生活习惯,以提高患者生活方式的依从性。因此,医务人员要将治疗行为和患者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提供给患者必要的经验和技能应引起健康教育者的重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