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十八个全国爱肝日,恰逢农历“龙抬头”。这次,吴医生和大家扒一扒肝(中医的肝)和龙(中国的龙)之间的关系。
中医的肝和中国的龙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细扒一扒,还是有的。毕竟这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一根藤上的两个瓜而已,骨子里还是有联系的。
下面再进一步深挖。
在中医认识中,肝是一个体阴而用阳的脏器,被称为“刚脏”。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膈下,故属阴。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中国传说中的龙,也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动物。龙的住所是江河湖海,潜伏在水底,却能飞升到天上,兴云布雨。中国不少地方以“龙”字命名,都流传着关于龙的传说。就像黑龙江,传说以前便有白龙为祸,后来江边的一个村中,有一家人临产,并诞下了一黑龙。原来黑龙是来帮助除掉白龙的,村民依照其指示支持,最后白龙被除,人们为纪念黑龙而将江取名黑龙江。在这些传说中,龙的形象都是刚烈甚至肆虐的,没有听说过胆怯或者猥琐的龙,和肝为刚脏的特征很类似。的形象都是刚烈甚至肆虐的,没有听说过胆怯或者猥琐的龙,和肝为刚脏的特征很类似。
在季节对应方面,肝对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喜条达而恶抑郁。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龙在中国的传说中,也与春天对应。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肝属木,秋天属金,金克木,秋天也是肝脏容易出问题的时候)。而且龙作为权力的象征,随心所欲,平和的时候代表祥瑞,愤怒的时候代表暴力,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特点非常相似。
借着龙说了这么些肝的事,下面就认真的讲讲中医肝的生理功能。
下列内容为纯学术内容,较为枯燥,请您谨慎观看。
---------------学术内容分界线-------------
1.肝主疏泄,泛指肝气具有疏通、条达、升发、畅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人以木气的冲和条达之象来类比肝的疏泄功能,故在五行中将其归属于木。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以及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三方面。
(1)调节精神情志。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活动除由心所主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关。肝的这一功能正常,人体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灵敏;疏泄不及,则表现为精神抑郁、多愁善虑、沉闷欲哭、嗳气太息、胸胁胀闷等;疏泄太过,则表现为兴奋状态,如烦躁易怒、头晕胀痛、失眠多梦等。
(2)促进消化吸收。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如肝失疏泄,可影响脾胃的升降和胆汁的排泄,从而出现消化功能异常的症状,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嗳气泛酸,或腹胀、腹泻等,中医称为”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
(3)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肝的疏泄功能直接影响着气机的调畅。如肝失疏泄,气机阻滞,可出现胸胁、乳房或少腹胀痛。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肝失疏泄,气滞血瘀,则可见胸胁刺痛,甚至症积、肿块,女子还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和经闭等。
(4)肝的疏泄功能还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故肝失疏泄,有时还可出现腹水、水肿等。
2.肝主藏血
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当人体在休息或情绪稳定时,机体的需血量减少,大量血液贮藏于肝;当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机体的需血量增加,肝就排出其所储藏的血液,以供应机体活动的需要。如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则会引起血虚或出血的病变。若肝血不足,不能濡养于目,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若失于对筋脉的濡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
3.肝开窍于目
目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肝之阴血的濡养;肝的经脉又上联目系。因此,肝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常在目上反映出来。例如:肝血不足可出现视物模糊、夜盲;肝阴亏损,则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4.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主筋。筋的活动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肝血不足,筋失濡养可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前所述。若热邪炽盛,灼伤肝的阴血,可出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中医称之为”肝风内动”。“爪”包括指甲和趾甲,有”爪为筋之余”之说。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坚韧;肝血不足,则爪甲枯槁、软薄,或凹陷变形。
5.在志为怒
怒是人在情绪激动时的一种情志变化,由肝之精气所化,故说肝在志为怒。一般来说,怒志人人皆有,一定限度内的情绪发泄对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有重要的意义,但大怒或郁怒不解,对于机体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既可引起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血津液运行输布障碍,痰饮瘀血及症瘕积聚内生,又可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发为出血或中风昏厥,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大怒暴怒,可导致肝气升发太过,表现为烦躁易怒,激动亢奋,称为大怒伤肝;郁怒不解,则易致肝气郁结,表现为心情抑郁,闷闷不乐,称为“郁怒伤肝”。怒由肝之精气所生,若肝之精血不足,不能涵养怒志,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则稍有刺激,即易发怒。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更进一步指出:“治怒为难,惟平肝可以治怒,此医家治怒之法也。”临床辨证属郁怒者,当以疏肝解郁为治;属大怒者,当以平肝降逆为治。
6.在液为泪
泪由肝精肝血所化,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泪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泪液的分泌,是濡润而不外溢,但在异物侵入目中时,泪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洁眼目和排除异物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可见泪液分泌异常。如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常见两目干涩;如风火赤眼,肝经湿热,可见目眵增多,迎风流泪等。此外,在极度悲哀的情况下,泪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
---------------学术内容分界线-------------
说了这么多,再讲讲养肝护肝的方法。
1.畅情志。
中医说:“怒伤肝”,三国时的周瑜大怒之下剑伤迸裂、倒地而亡,就是“大怒伤肝”的典型案例。因此,当情绪不舒畅时,尽量找一个可以诉说的人,或找一种可以发泄心中郁闷的方式来疏泄,不要硬憋在心里。养肝首先要“戒怒”。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多与乐观幽默的人士交往,可以有效地畅达肝经中的郁气,疏肝理气。
2.起居有常。
中医理论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子午流注中讲到: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当人躺下时,血液会回归肝脏,对肝脏进行滋养。因此,人在此时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心劳力。现代人睡得晚,睡眠时间少,这段时间熬夜不睡,则消耗肝阴。中医说“肝开窍于目”。若长期熬夜,就会出现双目干涩、肿赤、头昏眼花等症状。
3.饮食有节
肝主青色,青色入肝经。青色的食物可以养肝,而辛辣、刺激、大鱼大肉、油炸的食物会增加肝的负担,因此建议多吃时令新鲜蔬菜、水果。
养肝护肝,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