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肝病频道 > 肝病科普 > 肝病症状 > 病毒性肝炎症状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症状有哪些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2017-09-18 来源:健客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我国,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抗HAV阳性)约80%。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其中我国1亿左右。全球HCV感染者约1.7亿,我国人群抗HCV阳性者占1%-3%。丁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1%,戊型肝炎约20%。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提及病毒性肝炎,人们耳熟能详又闻之色变的是乙肝,而乙肝只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常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易发生慢性化,危害较大,年龄越小,越容易慢性化;丁肝病毒只有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可能感染。

  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在我国,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抗HAV阳性)约80%。全世界HBsAg携带者约3.5亿,其中我国1亿左右。全球HCV感染者约1.7亿,我国人群抗HCV阳性者占1%-3%。丁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1%,戊型肝炎约20%。

  甲型、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染源为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以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病毒性肝炎表现形式多样

  急性肝炎: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在15~45天之间,平均25天,总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区痛、尿色逐渐加深,持续平均5~7天。黄疸期不再发热,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而自觉症状有所好转,肝大伴压痛、叩击痛,部分患者轻度脾大,持续平均2~6周。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恢复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慢性肝炎:既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而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乏力、全身不适、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面色晦暗、巩膜黄染、可有蜘蛛痣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充实感,有叩痛,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腔积液、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及肝性脑病,根据肝损害程度临床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重型肝炎:(1)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出血倾向明显并可出现肝臭、腹腔积液、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2)亚急性重型肝炎。在起病10天以后,仍有极度乏力、纳差、重度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并腹腔积液形成,多有明显出血现象,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升高不明显,而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40%。(3)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并出现亚急性重症肝炎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改变为慢性重型肝炎。

  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色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黄疸深,胆红素升高以直接增高为主,转氨酶上升幅度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较轻的临床症状和深度黄疸不相平行为其特点。

  肝炎后肝硬化: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超声和CT检查等。临床诊断肝硬化,指慢性肝炎病人有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及食管静脉曲张,腹腔积液、肝脏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增宽,且排除其他原因能引起门脉高压者,依肝炎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