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蚊子能否传播乙型肝炎的问题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在蚊子体内不能生存,经过蚊子的消化,很快死亡。蚊子吸血时注入人体内的是蚊子消化道分泌的唾液,不是血液。
天气热了,蚊子开始增多,一些人又开始担心蚊子传播乙型肝炎的问题。今天,我收到一封网友的来信,问我以前说过的蚊子体内的消化酶杀灭乙型肝炎病毒有没有依据?
1975年,纽柯克(Newkirk)和他的同事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两种蚊子(埃及伊蚊和环跗库蚊)和两个物种(臭虫和长红猎蝽)体内的命运。蚊子、臭虫和长红猎蝽均被HBsAg阳性的血液饲养。科学家发现,病毒在进入蚊子体内后几小时很快就检测不到了,而臭虫和长红猎蝽在吸血后5周体内仍能检测出HBsAg。科学家们认为,蚊子消化道内可以释放一种蛋白酶(proteasetrypsin),是这种蛋白酶杀死了乙型肝炎病毒。
其实,除了上面的依据以外,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乙型肝炎不会通过
蚊子叮咬传播。有科学家用饱吸了HBsAg阳性病人血液的蚊子去叮咬试验猴子和黑猩猩,但得到的结果都是试验动物没有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还有科学家在一些疟疾和乙型肝炎流行率较高的地区进行的长期的观察。他们认为,如果蚊子能传播乙型肝炎,那么夏季急性乙型肝炎应该和疟疾一样高发。经过科学家们的严密监测,没有发现急性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像疟疾一样在蚊子叮咬的高峰季节明显升高。
乙型肝炎病毒在蚊子体内不能生存,经过蚊子的消化,很快死亡。蚊子吸血时注入人体内的是蚊子消化道分泌的唾液,不是血液。所以,蚊子不能传播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乙肝患者什么有传染性”是更重要的,乙肝患者的体液具有传染性,体液的具体包括精液,
阴道的液体,乳汁,血液,淋巴液,脑脊髓的液体,肺腔的液体,腹膜的液体,关节的液体,羊水等等。这些都属于人体的体液,只要体液含有乙肝病毒,就具有传染性。
而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直接与外界相连,储存的体液也直接和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
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父婴传播
乙肝会发生家族聚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家庭中,因为母亲或父亲感染了乙肝病毒而使自己的子女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除了乙肝的母婴传播外,人们还发现患有乙肝的父亲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因此,小编在这里提出了乙肝的父婴传播的问题。
不同的是,乙肝的母婴传播主要是围生期将病毒传染给孩子,有可能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因此乙肝的母婴传播也可称为母婴垂直传播。但是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
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