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动免疫:
怀疑或害怕甲型肝炎感染,可在接触甲型肝炎传染源后十天内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0.06ml/kg,若只是纯粹预防而未接触的,例如到疫区旅行的游客,可注射0.02ml/kg,其有效保证期限约三个月。
2、主动免疫:甲型肝炎疫苗的发展有三种型态:
(1)活的减毒疫苗。
(2)杀死的非活化疫苗。
(3)基因工程合成疫苗。
其中非活化疫苗,自1986年研制成功发表后,经临床研究证实安全而有效,故为现今甲型肝炎防治的疫苗主流。十六岁以上成人建议剂量为每一剂量1.0毫升,而一至十五岁儿童剂量为每一剂量0.5毫升,肌肉注射于三角肌部份。标准注射程为0、1、6个月,共三剂,其产生抗体保护性抗体为100%。但有临床实验报告,此种疫苗的免疫性很强,产生抗体在第一剂及第二剂后比率分别是95.7%及99.8%。若有紧急需要时,例如到流行地区旅行,也可间隔两周接种两剂疫苗,但对于可能已经感染但是尚未发病者,或即将暴露于高感染危险区者,必须在不同部份接种免疫球蛋白。这些产生出来的抗体效果极高,而且持续性很久,预估此保护抗体约可时续20年以上。
至于疫苗的副作用,最常见的局部副作用为接种部份轻微疼痛,其次为局部红肿硬块,全身性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发烧、恶心、食欲不振、疲倦等,孩童的发生率略低于成人。
接种的禁忌:对疫苗有过敏、发烧、有感染、血小板低下或出血倾向者须特别注意,以免因肌肉注射而引起出血。目前认为应该接种甲型肝炎疫苗之对象,包括去流行地区的旅客、甲型肝炎病患的家中成员及伴侣、同性恋、血友病者、注射药瘾者、职业或平时接触的环境容易得到感染者及已有慢性B及C型肝炎患者。至于是否成为常规预防接种的项目之一,目前仍然没有定论。
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公布的报告,目前全国累计各类传染病中发病与死亡数字排首位的均为肝炎,这表明肝炎仍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每到冬春之季,由于聚餐频繁等原因,人们更容易感染上肝炎,而且随着病毒的种类越来越多,甲、乙、丙、丁、戊各类肝炎越来越繁杂,更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9健康网讯(39健康网讯王晓虹记者罗坚梅)肝病的范围和种类很多,大致分为会传染的和不会传染的肝病。所谓会传染的肝病,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据浙江省新华医院(原建工医院)肝病科施维群主任介绍,在我国最多见的有甲肝、乙肝、丙肝和戊肝等,甲肝和戊肝通过消化道传染,乙肝和丙肝通过血液途径传染,因而更需要对这几种肝炎病症进行重视。施维群分析,今年冬天急性肝炎戊肝比较高发,不过治疗病人中仍以慢性肝炎乙肝病人为主。
甲肝越不明显越危险
急性甲肝患者潜伏期平均为30天,从潜伏期开始到发病,排毒期长达3周,潜伏后期及黄疸出现前几日的传染性最强,黄疸消退后,病情好转,传染性随之减弱。对于甲肝患者,自发病之日起30天内,一定要隔离。
甲肝总感染率高达80.5%,但由于甲肝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因此没有得到普通百姓的足够重视。其实,甲肝的传染性极强,并容易造成流行。
预防:卫生和免疫
甲肝病毒在水产品中能存活3个月左右,而在一般环境中,它只能存活1个月。所以进食水产品,特别是毛蚶、蛤蜊等带壳水产品之前,应在85℃~90℃的高温中加热4分钟左右,否则极易感染甲型肝炎病毒。
此外,要注重个人饮食卫生,如餐前便后要洗手。打算去甲型肝炎流行区旅游,或经常去流行区出差者,或长期居住在甲型肝炎流行区的居民、精神病院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甲型肝炎病毒的疫苗接种。治疗:不需过多用药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药物,没有必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休息和支持疗法。避免饮酒、劳累以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可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中药制剂治疗甲肝效果明显,如口服复方双花颗粒剂,静脉点滴复方茵陈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口服中药汤剂效果也不错,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等。
得过一次甲肝的人,一般不会再得甲肝,感染过甲肝后,甲肝抗体滴度会逐渐升高,至少5~7年内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肝病毒,可以激发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上升,从而使感染者获得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使免疫力长久保持,甚至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