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血障碍的诊断 肝衰竭诊断中关于凝血的指标,国际上通用的是国际标准化比率(INR),但国内由于传统习惯更常用的是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表现在目前国内同时报告凝血酶原时间(PT)、PTA、INR三个指标,但在临床诊断时通用的是PTA。已知PTA小于40%为肝细胞功能衰竭的公认界限,用以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病情轻重及预后的一项十分敏感的指标。PT值测定时需要加入外源性的凝血酶原,不同来源、不同批次的凝血酶原测得的PT值结果差异很大,因此需要对PT进行标准化校正。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国际敏感指数(ISI)的定义,核心为以稳定口服抗凝剂患者的血浆及健康人的血浆为参考血浆(每组血浆来自20个以上不同的个体),用商业化的PT检测系统(凝血激酶及相应的检测设备的组合)来检测参考血浆,将所得的PT值取对数后作为横坐标;以WHO标准试剂检测同一批参考血浆,所得PT值取对数后作为纵坐标,进行回归处理,回归线的斜率即为该商业化PT检测系统的ISI(图2)。在ISI的基础上,WHO推出了INR的定义,采用INR形式报告PT测定结果,其计算公式为INR=(PT患者/PT对照)ISI。为此,INR继PTA之后成为肝病中PT值标准化的第二种主要形式。
肝病患者中使用PTA的优势有:①不同凝血酶原试剂检测所得的PTA值一致性优于INR值;②肝病患者的INR值有时会大于4,但当INR大于4时,其准确性则大大下降,而PTA则不受此影响。使用INR的优势则有:①已证明口服抗凝者使用INR最为准确;②目前广泛使用的终末期肝病预后模型MELD等是以INR为基础计算的,此评分被用来区分肝移植候选者的优先顺序;③欧美发达国家目前主要用INR值,使用INR值更便于国际交流。
然而,近年研究发现,虽然PTA与INR均有助于统一不同结果,但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定不同凝血活酶国际敏感指数(ISI)值时用的是口服抗凝治疗患者血浆,而非肝病患者的血浆。两者凝血紊乱的机制不同,则凝血因子缺乏的程度不同,用口服抗凝治疗患者血浆标定的ISI值就不适合于肝病患者,所以INR可将口服抗凝治疗患者的PT值标准化,而不是肝病患者。INR被设计和验证用来在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令及其同源物)抗凝治疗的病人中标准化各实验室间的凝血酶原时间,但它并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慢性肝病人,除非采用另一种专门设计的标准化系统。这种替代系统将采用不同的定标方法,该定标方法基于来自慢性肝病病人的血浆而不是来自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病人的血浆。在标准化系统问世并广泛应用之前,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共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指南中同时使用了PTA和INR这两个指标,希以后随着研究总结逐渐统一方法,以期最后达到简化指标的目的。
近年Tripodi等报道,先用肝病患者血浆代替维生素K拮抗剂(VKA)患者血浆进行ISIliver测定,再检测PT,计算INRliver,最后计算MELD评分,其计算公式为:
MELD评分=10×[0.957×In(肌酐, mg/dl)+0.378×In(胆红素, mg/dl)+1.12×In(INR)+0.643]。结果发现此法可明显提高MELD评分的可重复性。对此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凝血障碍的处理 通常情况下,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仅引起轻微的临床出血症状(如
牙龈出血、
鼻出血等较为常见)。然而,在一些特定条件下如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胃溃疡出血却可能致命。虽然肝病患者存在多项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的异常,但严重的大血管出血并不常见。因此,对肝病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者只有在曲张静脉破裂或其他出血情况下、以及在侵入性操作及手术前或过程中才需要进行治疗,其相关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 维生素K 静脉注射维生素K可以纠正因胆汁淤积或吸收不良而引起的维生素K缺乏,而对于由肝脏功能损伤而导致的维生素K相关的凝血因子合成降低的慢性肝病患者,此种治疗方式并不能改善PTA/INR。在临床中,当前对肝衰竭患者使用维生素K治疗仍十分普遍。然而,对于ALF患者,仅有约1/4患者存在着亚临床的维生素K缺乏,且能够通过静脉输注维生素K加以纠正。
2. 新鲜冰冻血浆(FFP) FFP包含有所有凝血因子,且能有效纠正升高的PT值,但纠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FFP输注的量及原来PT延长的程度。目前PT值的纠正可否帮助止血尚待证实。应用基于血浆的血制品来治疗肝病患者的凝血异常已经成为常规。然而,随机临床验证对这一常规治疗的有效性却并未提供足够证据支持。加之,FFP治疗纠正PT的持续时间也较短(24~48)小时,这主要取决于凝血因子特别是Ⅶ因子的半衰期。常被采用的FFP的输注指征是有活动性出血,且INR≥2或PT延长大于4秒的患者。对于需要进行手术或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建议FFP的输注指征是控制PT在50%PT正常值范围(如INR=2)。若ALF需进行颅脑手术前须进行颅内压力监测,则建议控制PT值,使INR控制在1.2~1.3。在大量输血时,为防止凝血因子的浓度下降,每输血两个单位(一个单位为200ml),需给予一个单位FFB。然而,在临床上,常需要输注FFP的容量较大,而对于肝硬化伴腹水患者来说其本身血管内的血浆容量已经过多,进行充分的血浆置换十分困难。同时,对于ALF患者,由于血浆容量增多常致颅内压增高,故也难以进行充分的血浆置换。因此,输注FFP疗法在临床使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3. 凝血酶原复合物(PPC) PP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的混合物,其浓度相当于FFP的20倍。研究显示,PPC在首次使用时(剂量约1 500ml),可纠正约50%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且PT延长小于3秒的患者的PT值,同时伴随着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增加,但未见血栓形成的事件发生。此外,其他并发症包括Ⅱ型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和血栓形成。在理论上,血栓形成并发症对肝硬化伴抗凝血因子减少的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4. 冷沉淀 冷沉淀含有Ⅷ因子、纤维蛋白原、vWF、纤维连接蛋白及因子。由于所需输注的冷沉淀的体积很小,通常化需输注30~50ml/U/10kg体重,这对肝硬化和ALF的患者比较适当。然而,由于缺乏某些凝血因子,对于可能会打破体内凝血因子的平衡,出现DIC及严重的低纤维蛋白原血症(<50mg/dl)的患者,推荐使用冷沉淀。需要注意的是,输注冷沉淀并不能纠正潜在的纤溶亢进。
5. 重组Ⅶ因子激活物(rFⅦα) 本品最早是为了治疗血中出现Ⅶ因子激活物的抑制物的A型和B型血友病患者而研制的。正常血中FⅦ:FⅦα的比值为l00:1。在给予rFⅦα后,循环中的FⅦα的活性增加了近100倍,使FⅦ:FⅦα的比值近于1:1,从而增加了凝血酶的合成。对于肝病患者rFⅦα在理论上应能起到很好的改善凝血功能的作用;且在服用醋硝香豆醇的正常志愿者凝血功能检测中,证实其确实能使INR值趋于正常。据此认为本品对获得性的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缺乏患者可能有效。关于如何在围手术期适当应用rFⅦα,目前资料仍较有限。对于ALF而需进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由于输注rFⅦα的容量小,可能对维持PT的正常值有帮助,但仍需大样本研究。同时, arFⅦα对低纤维蛋白原血症(<100mg/dl)患者效果较差,因而需要在给药时输注少量血浆。考虑到本品可能引发血栓或导致DIC,故欲应用于肝衰竭患者中仍需要通过大样本的研究进行评估。
6. 去氨加压素(1-去氨基-8-D-精氨酸加压素,DDAVP) DDAVP是一种抗利尿激素的类似物,可增加血浆Ⅷ因子和vWF的浓度,并促进其从内皮细胞中释放增加。肝衰竭的患者给予0.3μg/kg的去氨加压素,可促进止血,改善出血时间(BT)。然而,一项关于使用特利加压素联合DDAVP对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随机临床验证表明,该方案在控制出血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加之,在DDVP组使加用特利加压素,可使特利加压素的作用效果减弱。最近的一项随机临床验证显示,虽然在使用DDVP后能够使Ⅷ因子和vWF因子的浓度升高,但并未减少肝脏切除手术中出血。
7.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纤溶亢进与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关,并可使某些特定部位的操作出血风险增加,包括
拔牙、肝脏部分切除及肝移植等特殊操作。抑肽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水解多种朊酶类。在肝移植中使用抑肽酶较为普遍,一项97例肝硬化行肝脏部分切除手术患者的随机对照验证研究中显示,使用该药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其术中失血及输血需求量明显减少。然而,这一结论从未在非随机研究中得到确认,故尚需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甲磺酸萘莫司他作为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一项用于22例罹患肝癌并进行肝脏部分切除的患者中的研究显示,尽管实验室证据表明其能够抑制纤溶,但在减少失血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并无显著差异。6-氨基己酸(EACA)干扰纤维蛋白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并以此抑制维蛋白溶解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与EACA相似,氨甲环酸也能抑制纤维蛋白溶解,但其作用较EACA强6~10倍。在一项研究214例患者的随机对照验证显示,在手术前每6小时静脉注250mg氨甲环酸共3日,可使肝脏切除术免于输血。最近一项Meta分析,总结了2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7例进行肝移植的肝硬化患者,证实抑肽酶与氨甲环酸对照组相比,均可减少输血需求。对两种
药物进行研究,均未发现有增加肝动脉血栓形成、静脉血栓栓塞事件或手术期病死率的风险,显示出了较好的效果。由此看来,在今后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中,临床医生应结合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