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肝病学会(EASL)于2011年发布了丙肝(HCV)感染诊治指南,该指南再次更新了一些关于丙型肝炎检测、诊断以及治疗的意见,为医务人员的规范诊治提供了更全面、更新的依据。
与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的丙型肝炎指南比较,EASL2011年的指南根据最近两年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些新的意见。EASL指南并不推荐经剖官产来预防HCV的垂直传播,并且推荐慢性丙型肝炎的妈妈,只要抗-HIV阴性并且未静脉吸毒,即可母乳喂养。关于疗效的预测因素,EASL指南增加了一项重要的预测因素:宿主IL28B基因型。IL28B基因编码干扰素入一3,与治疗的应答有明显的关系。。好基因”比率在欧洲人群明显高于非洲人群,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为什么欧洲裔和非洲裔的治疗效果有近50%的差距。
在新指南里,慢性丙型肝炎的一线治疗仍为PEG—IFNα联合RBV,但是RBV的剂量以及疗程的确定依赖于患者的基因型等基线特征,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病毒学应答情况。EASL指南第1次提出一线治疗的概念,既表明治疗的复杂性,也表明治疗的规范性。
指南推荐获得RVR并且基线低病毒载量(<40000O~800000IU/ml)的患者,可以考虑治疗24周(基因l型或者4型),或12~16周(基因2型或者3型)。但是如果存在应答的不良预测因素,例如进展期肝纤维化/肝硬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肝脂肪变性等,则不应缩短疗程。这项缩短疗程的推荐意见,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EASL指南对PEG—IFNα,RBV、蛋白酶抑制剂三药联合治疗进行了展望,指出基因1型患者,经PEG—IFNα联合RBV治疗后,如未能清除病毒,通常不再使用相同的药物再次治疗,可考虑给予PEG—IFNα、RBV、蛋白酶抑制剂三药联合再次治疗。指南对于已经进行Ⅲ期临床研究的特异性蛋白酶抑制剂的使用比较谨慎,主要原因是蛋白酶抑制剂的临床研究既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留下更多待研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