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结石即尿结石、尿石症,或说尿路结石,即是说尿道里也会有石头,是泌尿系统常见病。
首先了解一下尿石形成的机理。尿石就是指泌尿系统所结成的结石,其形成基本上包括成核、结晶生长和聚集几个步骤,即先有一个核心,而后尿内结晶沉淀聚集于其上,逐渐长大而成为结石。
天气炎热,出汗多而饮水少,尿中晶体饱和度高,容易形成结晶。以前认为硬水中含钙较多,饮用硬水易生结石。
摄人过多的高糖、高蛋白、高脂肪会促使结石的形成,经化学分析,大多数尿路结石都是含钙结石,其成分多为草酸和尿酸,正常时在尿内呈溶解状态,并不沉淀下来形成结石,而当摄人大量高糖,、高
蛋白、高脂肪后,就会在体内生成较多的草酸和尿酸,常吃富含草酸盐的菠菜也同样如此,可促使结石的形成。
吃晚餐太晚也易患尿结石。研究表明,人体排尿的最高峰在饭后4~5小时,如果吃晚餐太晚,这个时期正处于熟睡状态,使得应该排出的尿液滞留在肾脏、膀胱和尿道中,尿中的钙盐因滞留过久而沉积在这些部位,天长日久,就容易形成结石。
养成多饮水的习惯,每日饮水量应在250毫升以上,保持尿色清淡,饮食间隔要均匀,最好饮用磁化水,以避免结石的形成、增大,或冲石下移、促石排出。
尿道结石的治疗
1.舟状窝内结石小的可用镊子取出,大的不能通过尿道外口者可将结石钳碎或经麻醉后切开尿道外口后取出。
2.前尿道结石可在麻醉下于结石近侧压紧尿道,从尿道外口注入液体石腊,用钩针钩取,如不能取出,用金属探条将结石推回到尿道球部,行尿道切开取石,但应避免在阴茎部切开尿道取石,以免发生尿道狭窄或尿道瘘。
3.后尿道结石需在麻醉下用金属探条将结石推回膀胱,再按膀胱结石处理。
4.尿道憩室合并结石时,应将结石取出的同时切除憩室。
5.尿道结石合并尿道及尿道周围感染时,应先行膀胱造瘘,尿流改道,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尿道内取石术。
当心药物引发尿道结石
尿石症的危害性,结石能引起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梗阻,若梗阻能及时解除,对肾功能影响不大;若梗阻时间过长,肾组织严重破坏,则功能难以恢复,从而导致肾功能衰竭。结石对肾功能的影响,也可通过梗阻导致严重的泌尿系感染,而引起肾功能衰竭。
过去,由于各种原因,不少尿石症患者延误诊治,导致肾功能衰竭者颇为常见。近10多年来,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诊治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肾结石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已日渐减少,且致终末期肾病者多在55岁以上。
人体中某些物质成分由于不能继续分解被人体所吸收,导致从体液中析出,形成晶体颗粒,由此我们称其为结石。当结石发生于肾脏,我们就称其为肾结石;当结石发生于胆囊我们就称其为胆结石。
人体的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肾脏与输尿管依人体中轴线对称配置,尿液从肾脏产生后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在这一器官中存在的结石我们称为泌尿系结石,又称为尿石症。
人体产生结石。有的病人疼痛难忍,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有的患者浑然不知,即使无明显症状的患者,当诊断为泌尿系结石后,也应及时治疗,避免延误而造成实质器官损害。尿道结石,但药物可以引起尿道结石却不太被人们所熟悉。
可以引起尿道结石的药物主要有下列几种:
(1)碱性药物
在治疗溃疡病时,大量饮用牛乳和服用碱性药物,可引起乳碱综合症。这时尿钙增多、尿pH升高,容易形成碳酸盐结石。
(2)乙酰唑胺
结构类似磺胺,为碳酸酐酶抑制剂,是一种弱的作用于近曲小管的利尿药。主要用于治疗清光眼。它主要以圆形由肾小管分泌排出体外。能影响尿在远曲小管内的酸化,可使尿枸?排泄显著减少,促使碳酸钙趁机于肾小管及肾盂内,导致组织钙化及碳酸钙结石形成。
(3)磺胺类药物
主要有磺胺噻唑、磺胺嘧啶、磺胺甲?唑等。这些药物在尿中的溶解度比较低,有的形成溶解度更低的乙酰化合物,有的本身就可以形成尿道结石。一般只要在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加用碱性药物就可以避免尿道结石形成。
(4)增加草酸排泄的药物
如维生素C、阿司匹林等。
(5)皮质类固醇
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可引起高钙尿并形成尿道结石。
(6)其他药物
如氨苯蝶啶、甘氨苯喹、吡醇羟乙酯等服用后也会引起尿道结石形成。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