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机构对北京、山西和浙江等11省(市)2万余人的骨质疏松患病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患病率为6.0%、女性为32.1%,而在65岁以上人群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骨质疏松是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发生,除了与其性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一些疾病密切有关。那么,可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的常见“恶霸”有哪些呢?
01、最“虚伪”的恶霸
中国约有1.144亿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一。如果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老年人的骨密度,会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较高。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约增加2倍,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骨骼的脆性明显增加。因此,学者们认为用双能X线吸收法(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测定的骨密度T值,低估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折风险,建议在测定的T值上再减去0.5后进行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骨折风险增加,而且在其骨折后住院期间,院内并发症(包括败血症、泌尿系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的风险约增加50%。2型糖尿病患者骨脆性和骨折风险增加,与其血糖长期控制不良、低胰岛素血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和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等因素有关。
02、最“气急”的恶霸
有调查显示,中国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病率为8.6%,约有一亿COPD患者。长期吸烟史、空气污染、低体重、儿童期反复咳嗽、父母肺病史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都是COPD发病的危险因素。
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老年疾病,其主要累及肺脏,也可诱发骨质疏松。国外资料表明,在严重COPD患者中,约60%患有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约30%伴有椎体压缩性骨折,而且COPD患者髋部骨折风险约是非COPD患者的2倍。老年COPD患者骨密度较低,与其长期慢性炎症、持续缺氧、运动减少、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和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因素有关。
03、最“致命”的恶霸
脑血管病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仅次于恶性肿瘤)。脑血管病主要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原发性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病患者通常遗留多种后遗症,如吞咽困难、行动不便、肢体瘫痪、智力低下、抑郁和癫痫等,而吞咽困难的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抗抑郁和抗癫痫药物可影响患者骨骼的新陈代谢,行动不便患者又极容易出现跌倒,进而诱发骨折。一项包括512214例脑血管病患者和22559例髋部骨折的荟萃研究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患者髋部骨折风险增加50%,且出院时间越长、年龄越大,髋部骨折风险越高,另外女性髋部骨折率明显高于男性。
此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恶性肿瘤等疾病都会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并增加骨折的发生率。由此可见,中老年骨质疏松的预防,并非只有常喝牛奶、常晒太阳那么简单,而应包括2型糖尿病、COPD和脑血管病等常见中老年疾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