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其原理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骨质增生、颈椎病、肩周炎、急慢性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等骨科痹症、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的疾病。“夏治”指夏季趁这些疾病的病情缓解之时进行辨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隔姜灸,简单有效还便宜!
今天给您推荐一个简单有效的冬病夏治方——隔姜灸
隔姜灸
原料:新鲜老姜两块、艾绒
原料:新鲜老姜两块、艾绒
做法:
1、无需清洗,把老姜切成片,横截面尽量切大一点,每片厚度0.3厘米至0.6厘米,每片姜中心刺上几个小孔;
2、把姜片放在穴位上,再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形放在姜片上,艾绒堆状约是蚕豆或枣核大小,点燃艾绒施灸,感觉烫时可以把姜片稍微移开一会,免得发生烫伤或灸疮。艾绒燃尽后,再放置艾绒反复施灸,姜片也可视情况更换。
3、每穴灸3~9壮(每灸一完一堆艾绒为一壮),每次约10~30分钟。也可以用艾条灸。
时间:时间不限,不影响睡眠即可。
功效:艾绒通经络,生姜去寒,再通过穴位传导,温经散寒,纠正虚寒体质,达到治本的目的。
提醒:
1、灸之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灸完两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能吹空调,避风寒,饮食清淡,好好休息。
2、发烧、有湿热症状的人(身体感觉发热、口干、口苦、舌苔黄等)不宜施灸。
传统上,隔姜灸适合阳气不足引起一些疾病的患者,主要适合两大类疾病,
一是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及小孩冬天易感冒等;
二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虚寒头痛、肾虚引起的腰痛及老年人常见的慢性骨关节病等。
此外,空调病、肩颈酸痛,阳气不足者,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属虚寒证,也可尝试隔姜灸保健治疗。
灸不同部位,拔不同的病根
刚刚介绍了隔姜灸的操作方法,接下来告诉大家,具体什么病灸什么穴位。
祛湿散寒
四穴位
选择祛湿穴位(丰隆穴、足三里、中脘穴、曲池穴)施灸,每个穴位灸5-10分钟,局部皮肤发红即可。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即四指宽的位置。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
健脾壮阳
命门、足三里
命门穴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通俗地说,就是后背正中腰部,和肚脐相对的位置,足三里则位于膝眼下四指宽的位置。
生姜一直被当做助阳食品,对肾虚阳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每天坚持隔姜艾灸足三里、命门,可以健脾和胃、温肾壮阳、益气培元,对男女都有好处。
施灸以皮肤局部潮红不起泡为度。灸毕可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防皮肤灼伤。
暖宫驻颜
肚脐、关元
肚脐大家都知道,关元穴在肚脐下四指宽。
将生姜切片,放置于肚脐、关元穴处,取艾绒如蚕豆或枣核大小,放在姜片上,点燃艾绒施灸。每日一次,连灸7天为1个疗程,最好灸3个疗程,另外,这个灸法对痛经也特别有效。
颈椎病
风池、大椎
风池穴很好找: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大椎穴则在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取黄豆大小的艾柱每穴灸5~7分钟,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
活血化瘀。
健客价: ¥29艾炙保健
健客价: ¥79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预防病痛,保健强身。
健客价: ¥15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预防病痛,保健强身。
健客价: ¥21.9主要用于对患者泌尿系统引流、导尿。
健客价: ¥19.9活血化瘀。
健客价: ¥159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劳损和慢性骨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28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劳损和慢性骨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的辅助治疗。活血化瘀。
健客价: ¥112见说明书。
健客价: ¥109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劳损和慢性骨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09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劳损和慢性骨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02适用于慢性软组织损伤、劳损和慢性骨关节炎症引起的疼痛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