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道家养生 > 起三毒心,作十恶业

起三毒心,作十恶业

摘要:人们很容易贪于利而忘于身,那就是一种痴的表现。在《庄子.山木》中说:“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

除三毒就是清除贪、嗔、痴三者。在《道德经》中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对于兵刃、虎与兕三者而不能受其伤害,就是因为能够远避祸害。当然兵刃、虎与兕也喻贪、嗔、痴三毒。因为兵刃最喜伤人性命,称为贪;虎性易怒,故为嗔:犀牛见物就触,故为痴。三毒的始作俑者往往是心,因为心是行为的支配者,所以人容易“起三毒心,作十恶业。”三毒心就是指贪嗔痴三者,而十恶业是指在三毒的基础

上所延生出来的七支。如身有三恶:杀生、偷盗、邪淫:口有四恶: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三毒也就是由意识所派生出来的三恶意:贪欲、瞋恚、邪见(或愚痴嫉妒)。三毒为什么能派生出七恶意?因恶意多以“贪恚作其源,杀盗开其未。”对于养生者一定在除三毒。除三毒具体的方法如下。

古人说:“夫人之生也,本乃神清心静,及其长也,为情欲所牵。如此者,欲生也故“欲”字从“谷”从欠。”谷”者无漏之称。“欠”者不足之号。神有所爱为之情,有所欲为之贪。”“有欲就应除欲,或者说有贪就要除贪。汉时河上公在解释《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中说:“除嗜欲,去烦乱;怀道抱一,守五神也;和柔谦让,不处权也;爱精重施,髓满骨坚。”人往往难以达此,多因自己膨胀的贪欲有贪欲必然导致多嗜欲、失道、强争和散精。

人心生有贪念往往就是没有看透,或者说把身体看得比所贪之物轻贱,这自然有些本末倒置。老君曾说:“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死生即意不慑,同变化即明不眩。尊势厚利,人之所贪也,比之身即贱。故圣人食足以充虚接气,衣足以盖形蔽寒,适情辞余,不贪多积。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泰一,休精神,去知故,无好无憎,是为大通。除秽去累,莫若未始,出其宗何为而不成?故知养生之和者,即不可悬以利。通乎外内之府者,不可诱以势。”养生本应该除累,怎么可以贪噬外物呢?

其实,对于尘世中人,如果想养生,只要明通《道德经》中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的真谛,也可以长生。它的真谛在何处?河上公释之为:“贪好淫色,则伤精失明,不能视无色之色。好听五音,则和气去心,不能听无声之声。人嗜五味则亡,言失于道味。人精神好安静,驰骋呼吸,精神散亡,故发狂也金银珠玉,心贪意欲,不知厌足,则行伤身辱也。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目不妄视,妄视则泄精于外。去彼目之妄视,取此腹之养神”。贪于外物,会使内在的精、气、神泄于外而不得长生。如此以来,人也就成为“物”的奴隶,但有道的君子却是不同的,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在《参同经》中说:“古昔圣贤训人以谨独,惟独谨独,则意之所发,诚实无妄,贪真病业,无由得生,而意可净矣。然所谓贪,非特作威苛取,嗜利无厌,弃法通贿,照货无涯,始谓之贪。凡商贾网利市廛,多方垄断,豪强诡谋渔利,铺铁靡遗、皆谓之负。太上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曲礼曰:‘分无求多盖贪心一生,则只知利已,罔恤乎人,善念由此而消,恶业缘斯而起。然贪有多端,说不能尽。如所贪在名,则意为之牵,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倘有弗遂,恣怨于人,贪乃化为瞋。所贪在利,则思夺人所有,饱己之欲,机械变诈,甚于窄窬。”??另外,所贪在色,美好是耽,佚乐无度,寡廉鲜耻,帷薄不修,贪更化而为理矣。凡此贪业,发之于心,见之于行,或恃势凌人,而胁其顺已;或巧肆诈谋,以迫其从心,都非益生之法。

人世中有太多的嗔怒都是不必要的,然而人们依然会有太多的嗔怒。古人说:“日损妄念,先去其胸中尤甚者,惩忿窒欲,老人最要一事。”诚然,有些嗔怒是他人所给予的,而非自造,然而太多的嗔怒都是自作自受。在《碧苑坛经》中说:“修行人第一大病,难去难整的,是个嗔字。不是著了我相,便是著了人相,嗔心一动,唤作无明业火。三毒之中,嗔毒居一。嗔心不解,内则烧己,嗔口出语,外则烧人。把一点灵关,森森烧化;一座法身,活活烧坏。六腑不能清臻,五脏不能安和。耳听人骂我,嗔火自肝生,烈焰遇狂风,把一一个能闻的耳根,忽如闭窗塞窍。目见人侮我,嗔火自肾生,烈焰遇狂风,把一个能视的眼根,忽如遮门蔽路,口不觉嗔言,心中冲出恼恨之火,胆中涌起毒害之谋。上不怕天地神明,中不怕死生身命,幽不怕油锅剑树,官不畏斩绞军流,反一个能言舌根,造出千般罪业。这耳这目这口这舌,为何有这苦楚?只因这肉团心,不能降伏,恃些儿气血,作福作威。到过后平心之时,便冰冷可澹。”有些嗔恨属于无明业火,早已种下。若遇事顺心,心便欢喜:不顺,便欢喜变作冤家。触境逆心,便生嗔怒,便是轮迥劫根。这嗔恨不灭,则致气填月窟。每个人的性本来是善的,有嗔则变作毒龙,惯生嗔火,火发烧身,命本常存,嗔则变为猛虎,常生毒气,气急丧真。

人们很容易贪于利而忘于身,那就是一种痴的表现。在《庄子.山木》中说:“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日:‘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赛裳覆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庄周怵然日:‘噫!物固相累,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庄周反人,三月不庭。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庄周日:‘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日:人其俗,从其令。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颗,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这说明其被它物所引而痴。比方少男或少女,一厢情愿地恋于某一方,其实另一方对已并不感兴趣,然而自己反被其外貌或气质所迷而不能自拔,这样的迷就是痴。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