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
是中医临床(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四大特色技能之一,指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用特制的器具,在患者皮肤表面相应的经络腧穴做反复刮动、按摩,使皮肤表面出“痧”样变化,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节脏腑机能的作用,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是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非药物外治法。
痧”的三种含义
痧症。多发于夏秋两季,因感受六淫之邪或疫疠之秽浊出现的一些病症。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
“痧象”。经刮拭治疗后,在相应部位皮肤上所出现的充血性改变。
本文所说的刮痧中的“痧”,指的是“痧象”。
临床应用
刮痧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如感冒、气管炎、呃逆、呕吐、便秘、腹泻、泌尿系统感染、眩晕、失眠、落枕、急性腰扭伤、痛经、经期发热、急性乳腺炎、中暑等。此外,刮痧还可以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
刮痧工具
主要是刮痧板,一般用水牛角或玉石材料制作而成。此外,也可以使用边缘光滑、洁净、易于手持、不易损伤皮肤的日常用具,如铜钱、汤勺、瓷片、苎麻等。
铜钱
汤勺
瓷片
刮痧板
为了润滑皮肤,使得刮痧板能在皮肤上顺畅移动,而不致损伤皮肤,刮痧时常以刮痧乳或刮痧油为介质,也可选用石蜡油、红花油、麻油等介质。
刮痧要领
顺序
先头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
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单方向刮拭,并尽可能拉长距离。
力度
用力要均匀,由轻至重,以被刮拭者能够承受为度;小儿、年老体弱者、面部刮拭,用力宜轻;体质强壮者,或脊柱两侧、下肢等肌肉较为丰满部位的刮拭,用力偏重。
每次选3-5个部位,每个部位刮拭20-30次。相同部位两次刮痧之间宜间隔3-6天。
时间
刮痧之“补”、“泻”法
补法
顺着经脉运行方向而刮
刮痧速度慢,力度小,刺激时间较长
刮痧后进行温灸
泻法
逆经脉运行方向而刮
刮痧速度快,力度大,刺激时间较短
刮痧后进行拔罐
刮痧的身体感受
刮痧一般会出现皮肤颜色变化,或出现丘疹样斑点、条索壮斑块等形态变化,并伴有局部热感或轻度疼痛。
一般情况下,身体健康者出痧较少,且均匀,多为红色;
出痧部位一般多在头面、背部及四肢外侧容易出痧;
胸腹及四肢内侧不易出痧,若出痧,说明手法偏重;
“出痧“与”透痧“
出痧
刮痧过程中出现的淤血点、淤血斑或点状出血称之为“出痧”。
透痧
刮痧时,局部立即出现痧迹,宜改为轻手法刮拭,使痧慢慢透发出来,以减轻疼痛,称为“透痧”。
不宜人群
空腹者,年老体弱者,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妇女经期下腹部、面部
有出血倾向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白血病等
新发生的骨折患处
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
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
这些你不得不知
夏季刮痧,应避免空调和风扇直吹刮痧部位
刮出痧后30分钟内最好不要洗澡,尤其是凉水澡
刮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休息15-30分钟
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拭
刮痧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不要片面追求又黑又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