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谨防“开春病”
俗话说:春天孩儿面,一天变三变。其意直指"倒春寒",气温就像过山车,冷空气前后,不同病症交替侵袭。此时应对的上上之策,非"春捂"莫属。
春节早过,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等不少地区气温仍在零下5摄氏度以下,但不少人已经穿起薄外套,有些年轻人甚至为了追求时髦露出脚踝。医生提醒,季节交替之际,昼夜温差大,风力变化无常,乍暖还寒之际过早脱掉冬装,身体很难适应气温的急剧变化,机体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开春病”最容易在此时乘虚而入,需要格外注意。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自我调节温度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所谓‘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刘人科说,每年初春时节,都是感冒和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有些体质弱的人群甚至比冬季还易生病,需格外注意。
此外,刘人科提醒年轻人,千万不可为了赶时髦“要风度不要温度”,虽然露脚踝只露出一小截,却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常言道,“寒从脚下起”,脚冷就容易让人体受寒感冒;低温也会伤到关节,阻碍气血循环;脚踝皮下脂肪较少,保暖性较差,但它分布着淋巴管、血管、神经等,还有六条经络通过,不注意保护,寒气就容易从脚踝侵入体内,久而久之易造成一些疾病。
“有些疾病你可能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到中年老年的时候,病就都找上来了,年轻人切勿为了一时之美损了健康。”刘人科说。
什么是春捂?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前几日,家住上海徐汇区的冠心病患者李老伯经历了"惊魂一刻"。因今年春节天气较好,李老伯高兴地换上薄衫前往户外锻炼。即使偶然气温下降,他也认为平时身体好,没在意添衣。一天天气寒冷,李老伯晨运后突然胸痛胸闷,被送到医院后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幸好救治及时,李老伯恢复较好。
为何春季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大意?
专家表示:春季气温"乍暖还寒",老年人硬化的动脉系统较难适应,易导致血管痉挛或收缩,血压波动幅度增大,造成冠脉供血障碍。春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肺部感染通常是老年心血管患者发作心力衰竭的主要诱因。
另外,春节前后,患者饮食及睡眠均与平素差别较大,高脂高糖高盐的饮食加上睡眠不规律,让老年冠心病患者过节如同行走"独木桥"。脂肪含量较高的饱餐容易造成短期内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轻者造成心绞痛发作,严重者则出现冠脉堵塞导致心肌梗死。
老年冠心病患者如何才能"捂出"健康?
所谓"春捂"即春季注意保暖,根据天气预报及时调整出行锻炼的衣着,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体育活动,避免在寒冻湿冷天气下锻炼。
其次,还要学会"均衡膳食",注意低脂、低盐、低糖,提倡五谷杂粮及荤素合理搭配,适当增加进食绿色蔬菜,这样不仅减轻对心血管系统的负担,也减轻节假日肠道负担,可减少许多老年人因便秘而诱发的心脏病。
另外,要牢记按时服药。冠心病患者的许多药物需长期按时服用,"宁可少吃一顿饭,不可少吃一次药"。
一旦出现漏服,有些药物需要及时补服,有些药物则只要在下次服药时间准时服药即可(如调脂药物),切勿将两顿药物当一次服用,这样有可能导致其它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