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有道理吗?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的谚语,是人们对自身成长的观察经验总结。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年~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婴儿出生2周就产生了心理反应,个性的初步萌发是在3周岁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健康与否,3周岁就已奠定了基础。所以,3岁看小的道理就在于: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已能看到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影子。但是,3周岁的儿童,个性尚未完全形成。如果对3周岁儿童的个性倾向做一个总结,找出个性上的优点,有意地进行培养,再找出个性中的缺陷和弱点,有意识地进行矫正,就可使这些缺陷和弱点被掩盖起来而不显现。由此,也充分显示了个性的后天可塑性。人的个性特征的初步形成是在学龄前期。这些最初形成的个性特征,在儿童的心理上织出了最初的较为明显的“花纹”。所以,一个人在一生中所表现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活动的总特征的雏形,一般在7周岁已显现。
孩子越大越有主张越难管吗?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孩子天性所致,而是家长自身的教育方法造成的,也就是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害了孩子,又自讨苦吃。事实上,只要家长能做到:不去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任何一个孩子都会非常好带,非常听话。比如:孩子想要拿一个东西,而这个东西家长不希望孩子拿,孩子就又哭又闹。这时候,家长有几种选择:家长不理孩子的哭闹,并且坚持不给孩子拿这个东西,孩子就会很好带。家长看到孩子闹,就把这个东西给他,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难带,而且脾气很坏。有些家长开始训斥孩子几句,甚至打孩子几下,然后依然把这个东西给孩子,孩子的这种坏脾气也一样会形成,并且非常难带。
不要轻易拒绝孩子,那是要家长不要拒绝孩子有益的求知兴趣和孩子的理性分析。但是,家长一定要拒绝孩子的错误习惯和无理取闹。采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就不会出现越来越难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