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观点|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又是谁的镜子呢?

观点|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又是谁的镜子呢?

2017-09-17 来源:小崔不抑郁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有对各种可能性的尊重,这是一个让孩子和家长放心抱头痛哭的安全空间,所以有了彼此扶持,决心共同迈出关键的人生步伐。然而,门里面的事情和想法都容易太过浪漫,一迈过门槛,就又不得不面对裹挟着雾霾,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

  原生家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近年来被不断提起,比如“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无形中将父母的重要性强化到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之前小崔不抑郁官微发过一篇徐凯文老师的爆款文章《徐凯文:父母真的“皆祸害”吗?》(没有看过的戳蓝字阅读)。文中,徐凯文老师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家对原生家庭简单粗暴的认识:简单地否定父母,把自己的问题都归因到父母身上,实际上也会因此否定自己,切断自己的亲密关系;文章最后也给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祸害”,得到真正的心灵自由的方法:放下自己对父母的成见和怨言,诚心地去理解他们,才能从原生家庭中将自己解放出来。

  今天的文章,从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的解析入手,给了我们另一种解读原生家庭的打开方式,跟大家共勉。

  《镜子》的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武汉一所教育机构接受“改造”。

  三集《镜子》,有愤怒,有眼泪,有苦笑,就是少见发自内心的快乐。这很好理解,一个屋檐下,按理说应该是最亲的一家人,却充满了彼此的指摘和强加控制,后院着了火,任谁都高兴不起来。

  导演组精心编排展现的眼泪、训斥和交心背后,似乎在致力于表达这样的观点:孩子的问题,都是因为他身后的家庭有问题。俞敏洪也补了一句“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从“错的是孩子”到“错的是家长”,看似是一次完美的甩锅,但是,情况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原生家庭”一再被提起,仿佛孩子生来都是最完美的样子,而家长们是一群水平有高有低的艺术家,水平高的,自然能妙手丹青,水平差的,画了还不如不画。

  但是,“原生家庭”可能影响巨大,但同我们生命中的众多其他元素一样,它无法完全决定我们的生活。

  把糟糕的生活,错误的想法和不招人待见的性格归咎给父母,充其量只是找到了怨气的出口,距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实还有相当的距离。

  大量的所谓“特训营”在结束后,学员家庭并没有迎来期待中的美好结局,孩子们还是打游戏,还是与自己的父母死磕,父母们还是很刻意地做出所谓正确的表现,以及暗地里轻轻摇头,因为只有父母和子女两方的改变,本质上还是一种一厢情愿,在很多时候是不够的。

  原生家庭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成长环境,它其实是更大环境的缩影与折射。

  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看似是小小家庭里的家里事,但其实参与者众多。盘根错节的关联中,如果单就孩子与家长有改变的动机与行为,看似是皆大欢喜的前奏,其实还是有些势单力薄。片子里虽然没出现老师、朋友、恋人和我们生命中的那些我们在乎的个体,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影响;片子里没讨论基因、社会、文化和经济,也并不代表这就无关于孩子们的成长。

  的确,家长在很多时候直接影响着孩子,但家长们其实更多的在扮演着过滤器的角色,他们是众多外部因素影响孩子时的中间平台。就像我小的时候,家里冬天吃蔬菜只有冬储大白菜和土豆可选,而我的父母更偏爱土豆,于是我小时候的每一个冬天,都比邻居小朋友吃土豆吃的更频繁。

  为人父母,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他们不能接受孩子早恋、厌学、爱上网,是因为这些都不在他们的可选项里。揪心的家长们愤怒与哭泣,但是最让人动容的,还是他们无可奈何的样子。没招了,没得选择,没有退路——家长们,自己也替自己感到委屈:“我也是被逼的啊,让我理解孩子,行!可谁来理解我呢?”

  在纪录片中那样一个环境被极度简化的特训营地里,有包容,有关爱,有对各种可能性的尊重,这是一个让孩子和家长放心抱头痛哭的安全空间,所以有了彼此扶持,决心共同迈出关键的人生步伐。然而,门里面的事情和想法都容易太过浪漫,一迈过门槛,就又不得不面对裹挟着雾霾,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

  发现问题是重要的,而解决问题需要努力的岂止是父母、家庭,整个社会任重而道远。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