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其实不用叫醒那个装睡的人

其实不用叫醒那个装睡的人

2017-09-14 来源:小崔不抑郁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而只是应家人所需到访时,我说:“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生命故事,和独特的选择。就如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同样也咨询不好一个不想改变的人。如果来访者觉得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好的,也许尊重是我们最好的照料和选择。”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去农家院。在北京的郊县村落,典型的北京三合院。正房朝南,朝西和朝东各有一厢房。院内青石铺地,有一棵果树和一小畦菜园。我们在院内烧烤,朋友们开心围坐。桌上烤好的串,主人自制的口味鲜美的各式小菜,在凉水和冰箱中镇得清凉凉的啤酒,炭火在一旁正盛。怡然惬意中,认识了小院的主人。

  其实小院是她租的。她是目前的院主。北京人,留着很艺术的发型,半长的,有一个揪儿,象个小尾巴,又象一小截逗号,在脑后。象是故意在以发型宣告自身卓而不群的存在。皮肤有些白,很壮实,不象女孩子,倒象一个气鼓鼓的男孩子。似乎她的人生里,有很多说不出的气在里面,她带着这些气,成了今天的模样。

  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拥有北京城内两套房子,一商铺一住宅,似乎完全可以不用为生计谋,随便做点什么都会生活得物质无忧。“我为什么来到这儿呢?”——几瓶啤酒,想要倾诉的她,展开了她独特的故事。

  她最初来到这里,是来附近看她的干妈。一看觉得这地方特好,遂把北京城内的房子出租,来到这里租了村里的民居。三合院,一人一狗独居。一身好厨艺,几个房间拾掇整齐,就可以招待北京城内渡短假的人。收费不贵,且凭自己所长,而且悠静,是她喜欢的环境。她说:“我一看就特喜欢这儿,特别象我奶奶家以前的地儿。我是我奶奶养大的。”

  不轻不重的一句话,脸上倏忽而过的淡淡伤感和怀念,让我有些心疼——似乎是孩子样的脆弱和克制。一个将近50岁的人,和一群陌生的房客谈奶奶,谈来这里的初衷,也许她自己并未察觉,这里面有着多么深的寂寞与追寻。奶奶是她的抚养者,一个从小给予她温暖和爱的人。在她的心中,奶奶是温暖和爱;奶奶居住过的环境,是一个孩子的庇护所。

  她近五十年的生命里,是多么的追寻爱而不得?受伤了,失望了,人的自救本能,让她想要找到一个疗伤的地方。这种冥冥中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寻找,让她在看到类似奶奶房子的一刻,象一个孩子一样,心里迅速退回到童年熟悉的庇护地,感到滋养和安心。于是做出生命中相对重大的决定:生活、生存都系于此处。

  “此心安处是吾乡”,而一个人最初成长期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成为“吾乡”。在小院主人这里,吾乡也是此心安处。和奶奶家类似的环境,有如奶奶又养了她一次,她可以重新开始、起步和成长。而这些,是她自己选择和可以掌控的,意义自不相同,更可以获得滋养和力量。

  小院主人有些特别的人生选择,看似“不群”的状态后面,有着她不同的生命历程。这个生命历程的最初,就是从小被送到奶奶家养大。她所有的体貌及我感受到她身体里的气鼓鼓,都来源于这儿。一个孩子婴幼期被送到奶奶家,她一定是不甘的,不解的,但又表达不出委屈和不情愿。这些无法言说的气鼓鼓,形成了她身体和生命独特的样子与历程。

  几杯啤酒,一包香烟,撑起她接下来让同行的朋友们评为狗血的述说:十三年来,她爱一个在婚姻中的南部边远省份的人。为此不远万里南下陪伴守候,而对方始终把她当成一个情人。她灰了心,回京。现在她又喜欢上一个人,对方在北方的某省,也是异地,也是在婚姻中。透过她的述说,我惊觉,她的关系里,永远是隔山隔水,隔着一个人的。

  “似乎在你的关系里,总要隔着一个什么?”如果在我的咨询关系中,关系足够好,有一天我会这样启发。但她不是我的来访者,交浅言深是否合适?想说的话哽在嗓子里,生生地咽了下去。

  夜渐深,她带着些微酒意去睡,边牵大狗进卧室,边说:“我自己住有时会害怕,就把狗牵进卧室陪我。晚上起夜也把它弄醒,让它陪我去。有时候我想,就是来坏人也没啥怕的,我没色,也没啥好偷的,就先一块儿聊聊再说。”她似乎是想表达,对我们住在这里,她的欢欣和安心的小小满意。她熟练的幽默和自嘲自黑里,委屈、萧索和孤寂无所不在。

  夜里睡不着,我冲动地想,我要把她从这种模式里拉出来,我想要帮助她,让她找一个可以陪在身边的爱人,生命不再孤寂。

  我可以想见婴幼儿时期的她感受的惶恐和伤痛。被送到奶奶家,和母亲猝然分离的失控,小小的孩子难以理解发生了什么。唯一的解释,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妈妈爱。终其一生,这都将是她绕不过去、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她或者一生和妈妈纠缠,想得到妈妈的爱,以证明妈妈抛弃自己错了。或者她想找回掌控的感觉,改变她从小无力改变的失控。如何找回?——她试图制造和寻找一种类似和妈妈早年互动的关系情境,而早年和妈妈的互动和母婴关系里,总要隔着一点什么,或者隔着山水,或着隔着妈妈身边的什么人:是弟弟妹妹,抑或是爸爸。隔开,是她和妈妈的相处和相爱的方式。

  所以,她要找一个隔着的爱人。

  这个爱人,可以隔着山水,隔着婚姻关系,隔着身边亲密的某人。在她这里,隔着,就是连接,就是熟悉的感受,就有可能改变和疗愈早期的母婴伤痛。她会费尽心力,千难万苦地对这个人付出,证明自己的好,让对方看见自己的好,比对方身边的关系好——而力图把对方拉到自己的身边。就象作为孩子的她,无力证明,但又想拼命努力让母亲看见自己、爱自己。

  成年后和所爱的人的这种关系,一旦努力成功,似乎就疗愈了伤痛,找回了掌控。成功的机会几何?——她找到的都是关系里的人,不是温暖,而是刀子。割得她身心俱疲,退回到了熟悉的奶奶的庇护地疗伤。

  小院主人呈现的心理学上称为“强迫性重复”的这种状态,不打破,就貌似是她的宿命。而一旦打破了,新的命运就在她的手中。

  第二天,同来的朋友们去爬山,我独自一人在小院中享受白日村落的静谧时光。须臾从东厢房的大厨房里,传过来主人打电话的说笑声。中间还穿插着时不时给对方唱几句歌。那声音里传过来实实在在的快乐。虽然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对方在婚姻里的关系,她仍然快乐着这种陪伴。现代科技似乎也缩短了距离,让她可以时时刻刻地感受到对方。此时此刻,她是快乐的。她在自己的快乐里,旁若无人,享受其中。

  她是不是真的如此享受自己的生活状态?她习惯了这种隔着,在一起的关系反而会打破想象中的理想化,容易碎掉?她选择了自己熟悉的模式和关系,待在这样的关系里,安全安心和习惯。如果这是她生命里主要的声音,会不会昨晚那些孤寂、萧索,都是她的一时一境,或是我们这些局外人的自以为是?

  朋友们被大太阳晒回来,一起闲坐,我调侃房主人:“刚才她们不在,你好欢脱。听到你给电话那边唱歌”。她大惊且不好意思:“你听到了啊?我以为你睡着了。”同行的一位朋友就着我们的对话笑她:“你很会自娱自乐啊”。

  一语惊醒我,在小院主人这里全能自恋感的我,和想当然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对方不快乐,想当然地认为对方需要得到拯救。而没有问问这个个体,你愿不愿意继续这样,你的选择你快乐吗?如果你不快乐,你有没有想过改变?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的“此心安处”各有不同,不同的追寻展现不同的样貌和生命历程及选择。温尼科特说,咨询是对来访者的照料。而尊重每个人独特的生命意义和选择,又何尝不是一种照料和文明。偶遇的小院主人,用她独特的生命选择和呈现,让我看到另一种世界和理念。

  在随后的北大案例督导会上,对一位同侪的案例,察觉来访者就亲密关系并无改变的动机,而只是应家人所需到访时,我说:“我一直在想,我们是不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独特的生命故事,和独特的选择。就如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我们同样也咨询不好一个不想改变的人。如果来访者觉得自己这样的选择是好的,也许尊重是我们最好的照料和选择。”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