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大脑过滤掉了什么?
首先我们要弄懂一个概念——什么是注意?注意(attention)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有两个特性,一个是集中性,一个是指向性。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布罗德本特(DonaldE.Broadbent)提出了一个关于注意选择的理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首先要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布罗德本特把这样的机制比喻为一个狭长的瓶口,当人们往瓶子内灌水的时候,一部分水通过瓶口流入瓶内,其余的水则由于瓶口通道的容量有限,而流到瓶子外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也像视频中那个人一样被问路时,我们会注意到什么呢?肯定主要不是问路人的外貌,而是他提出的问题。这时他的外貌、服装甚至周围环境等其他信息都会被过滤掉,流到我们大脑的那个狭窄的“瓶口”之外了。
为什么会不记得问路的人了?
总结起来,有三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第一个是目标:
被问路的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我们行为的结果。在被问路时,我们的目标和预期是给出路线,因为这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项活动,所以我们常常会忽略问路人的外貌。
第二个是情绪: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平时对什么样的事情印象非常深刻?其实,我们记住的大部分事情,都是投入了很多情绪的事件,比如说某一个过得很开心的生日,或者某个失恋的冬天等等。问路这件事是不需要我们投入情绪的,除非问路的人相貌特别难看或者特别好看,才会引起我们的格外关注。
第三个是大脑节省认知资源: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只把看到的事物简单分类。这个分类在心理学上叫做“图式”。所以当我们遇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首先不是记住TA的全部细节,而是把TA归类,比如说TA是个男人或女人、TA比我高或矮等等,我们在无意识中会把看到的事物归为我们内心当中的某一类,避免占有过多的认知资源。
在视频当中,这两个问路的人性别、身高、外貌,其实都是相近的,因为图式是一个模糊的、概括性的认知方式,所以他们对于被问路人来说,心理图式相仿。如果把后一个问路人换成女人,或者孩子,就会打破我们的心理图式,这时恐怕就没有多少人看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