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故事|抑郁是心灵需要成长的呐喊!

故事|抑郁是心灵需要成长的呐喊!

2017-09-13 来源:小崔不抑郁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之后,就这个故事,我们又讨论了几次。达达开始认识到,他是否抑郁不是由父母说的,是医生诊断的。而自己到底是否应该接受医生的治疗,应该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去考虑,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对抗父母而拒绝。

  心理咨询为我们展现了一扇有效的沟通之门,咨询师通过与孩子问话,引发孩子思考,从而让孩子对自己负责,这是心理咨询陪伴孩子成长的力量。

  一

  一位父亲带着一个美丽的少女出现在咨询室中。我有一点疑惑——电话预约的时候不是说爸爸和儿子过来吗?

  我仔细的再打量了一下这个“少女”——长长的卷发、日式女生校服短裙,很是可爱。但喉部凸起的喉结分明向我展示了他是个男孩儿。

  父亲用几声干咳掩饰自己难堪,接着开门见山地说起儿子的情况。

  男孩儿名叫达达(化名),夫妻两结婚六年才怀孕,好不容易有了这个儿子,对他寄予厚望。而夫妻俩信奉“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有不服从管教的时候,就拳脚伺候,目的是想让孩子长大了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初中以后,达达迷上了动漫。父母不能容忍这些跟学习无关的课外书,统统没收卖掉,甚至当着孩子的面烧过以表警示。

  高中某一天,半夜起床的老唐,看到儿子房间的灯亮着,他一脚踹开门,看到儿子正穿着女士和服,带着蓝色假发,打扮成女孩子的样子在比划着。

  看到儿子这个样子,自然是更加不能接受的。家里召开了家庭会议,爷爷奶奶姑姑也来了,轮番对达达连哄带吓、软硬兼施:

  你这样丢人不丢人,别人知道的话让我们家的脸面往哪里搁?!

  你只要不这样我们可以答应你的要求,你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这次家庭集体批斗大会之后,孩子好像正常了,没有了这些让人无法忍受的异常举止。然而,两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孩子吞下了家里医药箱里能翻得出来的所有药片。幸好当晚被及时发现,送到医院进行了洗胃、吊水,把命捡了回来。

  精神科医生给达达的诊断是抑郁发作,开了药。但是他坚决不吃。

  家里人赶紧转变策略,跟孩子做思想工作。但双方就像是处在两个对立阵营的人,经过一番拉锯战之后,终于妥协在了一个中间地带:父母接受孩子先不吃药,而孩子同意至少先试试做心理调整,但坚决不去医院。

  父亲四处打听有没有认识的心理咨询师,于是有了开头那段预约和会面。

  父亲痛心疾首,而男孩儿在旁边卷着假发,翻了翻睫毛,不屑一顾的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父亲说完先行离开,咨询师只剩下我跟达达。

  相对沉默了一会儿,我先开了口:“你的这个装扮很不平凡,确实震撼到我了。作为一名女性,我自己是不太会化妆的人,你的妆容化得特别漂亮,我有点羡慕。”

  达达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带有一丝得意,说道:“嗯,我出门前花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打扮的。”

  我说:“是为了今天的会面吗,感觉蛮隆重的。”

  达达看了看我一会儿,淡淡地批评了我不够优美的眉形、没有品味的搭配以及不够时尚的发型……我对他的指点心服口服,时间很快到了,我说:“我真是收获颇多,下次再和我聊聊好吗?”

  达达问:“这就是心理咨询吗?难道不是要说我的问题吗?”

  我说:“我不觉得心理咨询一定要探讨所谓的‘问题’,当然如果你觉得你有问题的话欢迎一起讨论。”

  于是,这个咨询由我被批评教育如何穿衣打扮开始,也有了后续的发展。

  二

  大部分抑郁的人,日常充斥着失落和阴暗的压迫感,达达也不例外。他总是说:

  ——这有什么用?

  ——没意思!

  ——我觉得我以后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你如果想劝我的话,你还是不用白费力气了。

  聊到变装和他那次的自杀,他说:

  “这是我人生最大的一次胜利,如果连这次胜利都没有了,我不知道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这话听上去挺绝望,然而他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却隐约透出一股神采。

  于是我把焦点锁定在他的这抹神采背后的东西上,我们讨论了不少跟变装有关的话题:如何减肥、如何挑选内衣、假发、如何搭配女装,甚至如何修眉、化妆、做指甲、配造型……这样断断续续讨论下来,我都快成变装达人了。

  敞开心扉之后,达达对我说:“我从小就爱画画,父母却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现在当我用指甲油细致的描绘我的指甲的时候,我在指甲上作画,整个过程中非常的平静,没有多余的声音在我脑海中出现,没有批评,没有指指点点,我得到了安宁。”

  “我感受到在那个时候,你能尽情做自己,而且你很想做自己,而不只是别人塑造出来的一个产品而已。”

  “是的。”他沉默了一会儿。

  我看到他眼里似乎闪过一点泪花,但很快又消失殆尽,达达很擅长压抑自己。

  我们说,即使是一个非常抑郁的人,他的世界中有95%都被黑暗所笼罩,但依然可能有5%的地方是有光亮的。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为之动容、让我们难以割舍、甚至让我们感觉那一刻神采飞扬。

  与其停驻在这大面积阴暗之中,不妨更多的去关注一下那有光亮的一部分,从那里入手,也许还能一点一点的把这5%一点点慢慢扩大,亦或者,至少黑暗不继续蔓延扩散。

  达达还说:“你知道吗,要让皮肤有光滑的质感,每次得花很长的时间来处理胡须,最好先粗略剃一道,再用蜜蜡来撕,趁蜜蜡还热的时候用棉签蘸着涂在脸上,贴上蜜蜡纸,然后等待3秒钟,“嚓”的一下撕下来。一定要眼疾手快,不然不但除不干净,蜡还会残留在脸上很难处理。”

  “‘嚓’的那一下不痛吗?”我问。

  “我觉得不痛。”他说,“我早就感觉不到痛了,当他们把我的道具和衣服都扔掉的时候,我摸着手上的皮肤,心如死灰,有一种冲动,我想拿刀把它一点一点地割开。”

  我感受到一股悲伤,随后我问:“这个时候你是什么感受?”

  “感受?……”达达愣了一下,突然有点激动,说:“我就想我死了,我看他们还能不能那么得意,我是他们唯一的儿子,我让他们后悔一辈子!”

  这是我看到达达为数不多的比较大的情绪起伏,但他说的不是感受,是想法。我没有急着去接他的话,决定让这股情绪翻腾一会儿。

  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落下了眼泪。

  三

  我们终于聊到了治疗和服药的话题。

  “我不会吃药的!”

  “为什么呢?”

  “我一定要听他们的吗?他们说我抑郁我就抑郁吗,我不同意!”

  我给达达说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一对父子出征打仗。父亲是将军,儿子是副将,儿子非常不服气父亲,一心求胜,想早日超越父亲。

  一次儿子独自带一支队伍打前锋,他求助一位远近闻名的谋士,谋士说:可从西边包抄,如西边行进不了,东北方的小道和西北方的水路也可以一试,勿要从南边行进,那边山高地险,容易中了埋伏。儿子点头记下了。

  出征前父亲突然召见他,跟他说:“儿啊,如要取胜,可从西边包抄,勿要从南边行进,切记!”

  儿子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心想:如果我按父亲说的来,岂不是我这场战就白打了,就变成了父亲出主意的功劳,即使赢了又与我有何干系!我偏要从南边过去,杀他个落花流水,证明父亲是错的!

  结果,儿子惨死于南边狭长山路的埋伏之中。

  达达沉默了一会儿,说:“这个故事说明什么?是要我听还是不听父母的话吗?”

  我说:“我们有的时候太想去对抗一些东西,以至于忘了我们生命的初衷是什么,变成了为了对抗而对抗。就像故事中的儿子,即使不走南边,他还有东北方和西北方可以走,但是他为了对抗,偏要去以身试险去走那条最危险的路,而忘了他最初的目标是想取胜。”

  之后,就这个故事,我们又讨论了几次。达达开始认识到,他是否抑郁不是由父母说的,是医生诊断的。而自己到底是否应该接受医生的治疗,应该以自己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去考虑,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对抗父母而拒绝。

  最终达达同意了去接受医生的治疗,他说:“我想好起来,我想以后的人生能有时间和机会为我自己而去生活。”

  结语

  有的人会把抑郁的人看成作茧自缚,但也许“抑郁”这个茧里,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生的生命,只是现阶段茧里的生命还需要一些陪伴和等待。

  我们是应该用一种不带评判、接纳的眼光去看待,还是用蛮力将这个茧撕开、把里面还没完全孵化的生命扯出来放在阳光下暴晒,美名其曰我要把你带出来?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