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观点|原来这么多年,我们用的都是“假”的精神医学诊治策略?

观点|原来这么多年,我们用的都是“假”的精神医学诊治策略?

2017-09-13 来源:壹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基于这个模型,不再是把消除痛苦当做治疗目的,而是帮助人们带着痛苦追求价值和意义,也就是“痛并快乐着”。基于这个模型建立的临床干预方法,就是接纳承诺疗法,英文缩写为“ACT”,目前我的课题组正在致力于把这一方法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各类精神“疾病”的终身患病率非常高,美国几乎高达50%,中国已经高达17.5%,而且是越来越高,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说说我对精神疾病的三点思考。

  第一,为什么精神“病人”越来越多呢?

  有一个观点认为,精神病人越来越多,是因为精神医学诊治策略错了。

  大家也许不知道,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种精神疾病符合医学上疾病的最基本标准。因为诊断一种“疾病”要有明确的病因、病理改变、病程和转归才能成为疾病。然而,目前所有的精神疾病都还没有明确的病因或病理改变,所以,目前所谓的精神疾病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

  在中国颁布的《精神卫生法》里面,找不到“精神疾病”这个词,而满眼都是“精神障碍”。也许这有点超出你的常识,大家都觉得精神病就是病,像感冒一样,要吃药。当然,并不是说精神障碍就不需要药物治疗,当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身体功能或生命安全时,还是需要药物治疗的。只是当你到医院看病时,可能不会想着这个“病”与其他病的区别。

  那“障碍”与“疾病”有什么不同呢?“障碍”是指一些症状群,医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综合征”,还达不到疾病的标准。

  遗憾的是,大多数医生都是把各类精神障碍当做精神疾病来治疗,甚至很多媒体在宣传的时候,也都把“精神障碍”称为“精神疾病”。这两字之差,谬之千里,因为这导致精神障碍的治疗、预防策略都是为了消除各种心理症状,一句话,都是为了治病。甚至心理治疗也是为了治病,我们常说的“心病”还需“心药”治,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种治病的策略对于精神障碍来说,却往往是无效的,或者是短期有效,但长期无效。

  第二,为什么精神医学的防治策略是无效的呢?

  现代精神医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健康是常态,幸福是常态”,认为心理痛苦、不幸福就可能有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因此各种防治策略都是为了消除痛苦情绪、问题行为,恢复健康幸福的正常状态。

  然而,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蒂芬·海斯认为,健康、幸福不是常态,痛苦才是常态。心理痛苦根源于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语言功能,语言是把双刃剑,语言使人类有了文明成就,也使人类有了心理痛苦体验。

  语言会把符号与符号指代的内容等同起来,我们都知道“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就是这个意思,这被称为“认知融合”现象。由于认知融合,会让我们把头脑里的想法、想象当做事实,导致回避行为。例如经历过车祸之后,头脑里经常想起车祸,就会害怕坐车而回避坐车;头脑里产生“可能会失败”的念头,就会避免尝试探索;头脑里想到“他人会嘲笑自己”就会回避人群,等等。僵化地按照语言规则行事就会导致各种情绪问题、行为问题。

  然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合作又离不开语言,有语言就会有认知融合,而有认知融合就会带来回避痛苦经验和执着于头脑里的想法、念头、想象。既然我们人人离不开语言,自然无法完全消除所谓的心理痛苦。所以,消除痛苦的诊治策略是无效的。

  第三,什么才是有用的防治策略呢?

  2004年海斯教授提出来一个崭新的心理健康模型,即心理灵活性模型。心理灵活性是什么呢?它是指一个人能够接纳现实及身心反应而不是回避,觉察和解离头脑里融合的语言与语言指代的事物,充分接触当下现实环境而不被头脑左右,为了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改变或坚持自己的行为。

  基于这个模型,不再是把消除痛苦当做治疗目的,而是帮助人们带着痛苦追求价值和意义,也就是“痛并快乐着”。基于这个模型建立的临床干预方法,就是接纳承诺疗法,英文缩写为“ACT”,目前我的课题组正在致力于把这一方法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ACT不仅是一种疗法,而且是一种心理学实践,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它的简单和高效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追捧,也越来越多地被广泛用于非临床领域。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