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的爸爸+焦虑的妈妈,是中国绝大部分家庭的现状。这种情况出现在家庭中,造就了一对对这样的父母▼
爸爸以“拼命挣钱”为理由早出晚归,甚至不归,即使在家也要抱着电脑或手机打游戏,美其名曰“休息”,而妈妈则焦虑到近乎失控,仔细照看孩子的所有细节,同时让孩子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让孩子感到窒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妈妈与孩子的关系,通常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自我认同感、自我关照和关怀的能力,亲密感与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而爸爸与孩子的关系,通常帮助孩子建立目标感、性别认同与身份角色认同,建立与他人和情境互动的能力,建立社交中的分寸感、规则意识、把握进退的尺度的能力、辨别能力等。
简单来说,妈妈影响着一个人如何跟自己互动,而爸爸影响着一个人如何跟世界互动。
有调查显示:中国家庭教育正由传统的严父慈母向严母慈父转变,但更多的父亲是对孩子不管不问,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抛给了母亲。这就导致妈妈们在重压之下越来越焦虑。
这种焦虑严重时往往会让妈妈们的心态在两极间摇摆▼
一方面,她们担心孩子的安全、把孩子好好地保护在家里。
但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能在社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逼着孩子去“比别人更优秀”。
这样趋于两极分化的反应,让孩子随时随地处于紧张之中——他生怕自己哪点惹妈妈不高兴,却也依赖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看护。他们看起来变得更加“懂事”了,但这种懂事却更像是在“演戏”,因为他的内心是封闭的。
在青春期后,长期被压抑的负面状况会一股脑地出现——要么冲动而反叛、自制力差、自我为中心,要么焦虑而抑郁,容易紧张,自我容忍度低。前者大多会成为我们眼中的“不良少年”,后者往往不能接受体制内教育种种考试的压力,有自杀或自残倾向。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父母到底该如何陪伴孩子长大呢?
1.高质量的陪伴,每天只需要一个小时!
作为全职妈妈,为什么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除了家庭氛围这类因素之外,陪伴时间长但质量不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孩子并不是24小时需要妈妈。妈妈在孩子不需要时出现,实际上是在打扰孩子,有可能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和社交能力。同时,孩子会认为“你就应该围着我转”,从而出现“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趋势。
在这个方面,职场妈妈反而比全职妈妈更有利,因为她确定每天回到家时,孩子一定需要她的陪伴。这就让她的陪伴质量更高了。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职场父亲。但究竟应该如何陪伴,许多爸爸都犯了难。其实,爸爸们别忘了,你们擅长探索世界,而这也正是孩子们感兴趣的。
2.你尽可以当个大孩子,和宝贝疯玩。
带着他大跑大跳、放风筝、打陀螺,甚至捉鱼、爬树、在厨房里“做实验”……不要在意身上的泥巴,也不要在意孩子笨拙的动作带来的小磕碰,只要处理得当,你的孩子要比你想象中的坚强的多。
3.你尽可以当个引路人,和孩子一起读书。
带他去宇宙遨游,去丛林探险,去穿越历史……不要在意孩子究竟能不能懂?即使他不能理解,也能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你的孩子要比你想象中的好奇得多。
4.如果你真的很忙,不妨把工作带回家,千万不要拒绝孩子希望你陪伴的愿望。
给他讲讲你的工作,让孩子知道你在做什么,或者。如果孩子不能禁受小磕碰,那以后要怎么面对社会上的挫折呢?
妈妈们每天为家里操心,不妨趁着丈夫独自带娃的空隙给自己放个假,和闺蜜们去逛街、看电影、散步……送走你的焦虑和纠结,然后继续做一名风华绝代的妻子和阳光快乐的妈妈。
5.爸爸们,请多陪一陪你的妻子。
“夫妻关系”是一个家庭的首要关系,也影响着孩子今后的“择偶标准”。只有家中存在一个“好爸爸”的榜样时,你的女儿才会照着你的样子找选择终生伴侣,你的儿子也会学着做一个爱家庭、有责任心的好男人,拥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曾经有这样的一句话:父亲是家里的梁,母亲是家里的墙。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怀抱和父亲的肩膀缺一不可。只有同时获得了父爱和母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