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因此别看腔隙性脑梗死是小血管病,却有大问题,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神内四科的唐伟老师为大家总结分享了九大经验教训。
“腔隙”一词最早于19世纪30年代末被用作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1965年,Fisher教授将“小而深的脑梗死”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2~15毫米,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
误区1:高血压病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唯一病因
旧版教材概念: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在长期高血压病的基础上,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引起的脑干和大脑半球脑深部白质的缺血性微梗死。
近年教材纠正:腔隙性脑梗死是建立在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包括糖尿病、高血脂、抽烟、饮酒……高血压病不是唯一的原因。(具体发病机理可参见下图)
注: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
误区2:腔隙性脑梗死为脑血管病,应该都是急性起病
纠正:急性起病只是一部分,还有慢性起病。
①约70%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如果是急性起病,特别是活动中起病需要做核磁共振,若为多灶性,很可能是栓塞造成。
②部分(约30%)以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慢性病起病。因此50岁以上人群的体检,除了心肺,建议也多关注大脑,可做头颅CT,条件允许还可以做核磁共振。
误区3:头部CT、MRI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灶,临床一定有症状
纠正:不一定,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①有人做了核磁说有腔梗,没有任何症状。其原因是病变可能位于不重要的或不影响脑功能的部位,称“哑区”。
②病灶位于尾状核、豆状核、锥体外系,代偿能力强。
③虽然影像检查诊断为腔梗,实际病灶可能只是貌似腔梗或被误认为是腔梗,却不是真正的腔梗。
根据腔隙性脑梗死有无神经系统体征可以概括成3类:
●有局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能够明确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其出现率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75%。
●有神经系统的症状,但无局灶体征,不能分型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9%。
●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16%。
误区4:有些患者因头痛来诊,做头部CT或MRI示腔隙性脑梗死,解释头痛为腔隙性脑梗死所致。
纠正:腔梗无头痛。
①腔梗临床表现有“三无”:无头痛、无颅高压和意识障碍。由于是细小血管,不会引起颅高压和意识障碍。
②症状轻,体征单一,预后好,易复发。
误区5:在老年人脑部发现少量的腔梗病灶且无症状,就认为这比较常见,属于老年性脑改变之一,无需担心,也不需接受继续检查与治疗。
纠正:小血管大问题!
①复发:发病一次,加重一次,有累积效应。特别是老年人,不排除其他血管也出现硬化,只是程度不同。
②腔隙状态(lacunarstate)时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引起严重症状,会出现运动障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进食困难、发音不清等)、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误区6:依赖影像诊断,却没辨清各种脑疾病的差别
神经科与影像科相互促进,随着磁共振的发展,虽已减少很多腔隙梗死的误诊,但这个问题依然有必要强调一下。
1.把“血管周围间隙”误认为腔梗
血管周围间隙,在影像上,比如CT表现为两种情况:①圆形,周围非常光滑,界限清楚;②线形,灶小,1.9×0.9毫米,一般病灶小于2×1毫米;总的来说形态不行,大小也不同。
腔隙性脑梗死呈楔形、三角形或月牙形,平均大小3.0×1.6毫米,60%大于2×2毫米,边界模糊。注意,脑干上3×2毫米以上的病灶,腔梗的可能性比较大,勿诊断成血管周围间隙。
总的来说形态、大小不同,但分布区域有些相似,都有可能分布在基底节区、放射冠的区域等。
2.把脑白质点状的脱髓鞘病灶误认为腔梗
脑白质病变与腔梗都属于小血管病变,最主要的病因都是高血压病。脑白质病变一般呈片状,主要的好发部位是侧脑室体的旁边,内囊区域也会出现,大部分在皮层下白质。点状病变与腔梗进行鉴别:脱髓鞘的病变一般两边对称,腔梗不对称;边界不如脑梗死的清楚。
3.把“多发性硬化”误认为腔梗
多发性硬化主要见于年轻人,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病灶特点为直角征(病变的横轴与正中线和侧脑室体部垂直)、煎蛋征(做CT增强有所体现);腔梗多见于老年人,区别多发性硬化除了影响诊断,要从病史、临床表现、查体上进行鉴别。
4.把“脑白质疏松”误认为腔梗影像
脑白质疏松(即脑白质脱髓鞘)常与腔梗相伴随,基本上在侧脑室体旁融合成片,侧脑室的前角后角较多见。
误区7:看到影像诊断报告中有腔梗,不核对是否是责任病灶,不管真腔梗或假腔梗就选择输液治疗
纠正:输液治疗不是你想输就能输的。
①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②可适当应用扩血管药物,增加脑组织血液供应,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③应用钙离子拮抗药,减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腔隙性梗死复发率。
④控制吸烟、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可干预危险因素。
误区8:腔梗病灶不大,不影响日常活动,应早日康复训练
纠正:看病因,如果是动脉斑块脱落,斑块不稳定,易再次脱落,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
误区9:腔梗需溶栓与抗凝治疗。腔梗症状不明显,外科手术不受影响?
纠正:证据表明抗凝治疗不会带来任何益处。有腔梗至少说明脑血管有动脉硬化导致闭塞,做手术是一个应激(也是一种刺激),会造成血流量减少,也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需要和外科医生说明有风险,必须向患者交代,避免医疗纠纷。
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供血不足、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引起的脑梗死。
健客价: ¥9.9本品适用于各类伴有镜下血尿和高凝状态的肾小球疾病,如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尿毒症以及冠心病、脑梗死、脉管炎等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8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用于轻中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用于血栓性脉管炎的毒热证。
健客价: ¥35适用于各类伴有镜下血尿和高凝状态的肾小球疾病,如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尿毒症以及冠心病、脑梗死、脉管炎等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9适用于各类伴有镜下血尿和高凝状态的肾小球疾病,如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尿毒症以及冠心痛、脑梗死、脉管炎等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5.5活血通络、益气养阴。用于轻中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恢复期气虚血瘀证,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等;用于血栓性脉管炎(脱疽)的毒热症。
健客价: ¥42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冷感及间歇跛行等症状;用于预防脑梗死后的复发(心源性脑梗死除外)。
健客价: ¥35适用于脑梗死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
健客价: ¥72适用于脑梗死后遗症、脑出血后遗症、脑动脉硬化症等。
健客价: ¥30改善慢性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引起的慢性溃疡、疼痛、发冷及间歇性跛行等症状;预防脑梗死复发(心源性脑梗死除外)。
健客价: ¥391.改善由于慢性动脉闭塞症引起的溃疡、肢痛、冷感及间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状。 2.预防脑梗死复发(心源性脑梗死除外)。
健客价: ¥30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3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25活血化瘀。用于瘀血阻络之中风中经络,症见半身偏瘫、肢体麻木、语言蹇涩;及血脉瘀阻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痛有定处、胸肋满闷;脑梗死及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16行气活血,化瘀通脉。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头痛、眩晕、胸痛、心悸;冠心病心绞痛、多发性脑梗死见上述症候者。
健客价: ¥60活血通络,熄风化痰。用于中风中经络,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歪斜、语言蹇塞;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6活血通络,熄风化痰。用于中风中经络,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症见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早期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5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37活血化瘀通络。用于瘀血阻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54.5活血化瘀,芳香开窍,降脂抗凝。用于脑梗塞(脑血栓、脑栓塞、多发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等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健客价: ¥431.用于改善冠心病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治疗。 2.亦可用于改善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脑缺氧症状。
健客价: ¥201.用于改善冠心病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治疗。 2.亦可用于改善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脑缺氧症状。
健客价: ¥35用于改善冠心病的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心肌缺血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治疗。亦可用于改善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脑缺氧症状。
健客价: ¥35本品适用于各类伴有镜下血尿和高凝状态的肾小球疾病,如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早期尿毒症以及冠心病、脑梗塞、脉管炎等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