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中心 > 康复理疗 > 特殊儿童社区康复的实践与探索

特殊儿童社区康复的实践与探索

2017-09-03 来源:康复汇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建立健全不同系统互连合作与对接的可行性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以社区为基地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康复及社会和职业康复。加强康复治疗技师培训,提供社区治疗技能,加大康复救助力度,使贫困家庭、重症患者均能享有康复服务。

  特殊儿童概述

  特殊儿童是年龄在18岁以下,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部分或全部丧失日常生活自理、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儿童。

  残疾类型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7大类型。按残疾程度由重到轻,将残疾划分为4个等级,包括极重度残疾、重度残疾、中度残疾、轻度残疾。

  2006年第2次中国残疾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0-18岁各类残疾儿童共504.3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6.08%,其中农村残疾儿童占残疾儿童总数的80.13%。我国0-6岁残疾儿童138.5万,而接受过康复训练与服务的残疾儿童仅占10.46%。

  全国0~14岁残疾儿童状况(%)

  我国特殊儿童康复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我国特殊儿童康复需求量大,覆盖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持续时间长,费用高。并且面临着特殊儿童康复机构严重不足(康复和教育);重康复,轻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欠缺,水平待提高;家长缺乏儿童康复的专业知识;需要广泛开展社区和居家康复等问题。

  社区康复服务产生和发展

  社区康复(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CBR)是WHO在20世纪70年代所倡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服务形式,在世界各国中开展。1981年WHO康复专家委员会定义社区康复为:在社区的层面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

  社区康复服务就近、就地、简便易廉、扎根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对医院式康复及中心式康复的重要补充,是世界卫生组织极力推行的解决广大残疾人康复的根本途径。

  社区康复服务产生和发展

  家庭为中心模式

  是儿童早期干预和康复最有利途径之一,是通过帮助患儿家长认识残障的基本疾病知识,学会最基本的康复技术和适当的家庭康复护理措施,最大程度上帮助患儿康复和回归社会的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需要社区卫生保健专业人员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患儿服务,提供重要指导,促进儿童及其父母的社会心理和服务满意度提高。

  社区康复站与家庭相结合模式

  社区康复站与家庭相结合的康复模式是针对出院特殊患儿延续性康复治疗的社区康复模式,活动地点为社区活动中心。工作目标是让患儿和其家庭在维持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定期到康复站参与医学治疗和预防、心理干预,以及社会功能的康复,同时为患儿家属提供教育、宣传,以及心理干预等多项服务。

  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模式

  首先建立医院-社区-家庭康复网络,即在医院康复医学科、社区康复中心、家庭之间建立网络化康复服务体系,促进医院、康复机构或康复中心与社区的合作。

  学校、医院、社区与家庭四位一体的综合化康复模式

  是患儿得到全面康复(包括医学、教育、职业和社会康复),融入社会的必然之举,是康复医学的深化。它以适应社会的康复目标为导向,以患儿和家庭为中心,以特殊学校教育指导为主导,医院为康复专业知识技能提供支持,社区为依托的综合化康复模式。

  假期特殊儿童集中康复训练模式

  适合社区中大龄特殊患儿在假期集中康复训练中,有规律的、集中的、良好的正性刺激,以社区为基础和依托,整合社区资源,并促进社会总体介入和对患儿的物质环境、心理机制的调整,以利于他们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

  社区康复存在的问题

  特殊儿童家长对社区康复不信任

  康复社区中康复治疗师、特教老师等资质不一,康复技术水平不高,部分设施简单落后陈旧,导致家长不信任。

  对社区康复理解的偏差

  我国现在对残障儿童社区康复的理解“更像是分担着医院的后续康复治疗工作,而不是通过动员社区的方方面面来为残疾人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注重医疗康复,康复不够全面

  医疗康复以在短期内提高残疾儿童生理健康水平为目的,但残疾儿童具有的高发展潜力使得其需求远大于医疗康复这一模块,教育、职业、社会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对于残疾儿童的发展和进入社会成为正常的劳动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残疾儿童绝对数增加

  自决、赋权的康复理念未能良好体现,有碍个性化康复的发展,残疾儿童绝对数增加。

  出生缺陷,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日常生活中各类安全隐患,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儿童安全考虑不够,使得先天和后天残疾发生增加,残疾数目增长。

  经济压力过大,救助不足

  城镇和农村经济水平和康复机构覆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救助的金额远远低于接受的康复次数和治疗花费。

  实践与探索--解决对策

  政府主导是关键

  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护残疾人,尤其是残疾儿童的权利,建立健全不同系统互连合作与对接的可行性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康复,以社区为基地的医教结合康复、教育康复及社会和职业康复。加强康复治疗技师培训,提供社区治疗技能,加大康复救助力度,使贫困家庭、重症患者均能享有康复服务。

  运用综合性的康复措施,实现全面持续康复

  医疗措施:包括发现异常尽早诊治,选择适合的药物,坚持长期服药,避免复发等措施。

  心理措施:包括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区康复环境,采取减压、启发引导、教育、暗示、鼓励、心理咨询等。

  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包括饮食起居、个人卫生、家务劳动、厨艺、购物等方面。

  工疗:包括缝纫、编织、刺绣、皮革加工、木工、雕刻、陶艺、铜板工艺、修理等多种工种。

  娱乐:包括绘画、剪纸、室内游戏、散步、游览外出、登台表演、欣赏音乐和体育活动等。

  农疗:包括种植蔬菜水果、栽培花草树木、饲养家畜等。

  残疾预防

  防止残疾出生:开展优生优育宣传,孕产妇围产期筛查,产前诊断,进行准妈妈知识讲座,普及相关知识

  早发现早干预:对高危儿跟踪随访,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介入早干预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