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资讯 > 道家养生 > 道教的优良传统与修养

道教的优良传统与修养

2017-08-24 来源:道家文化传习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道教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宗教,其信仰、教理、教义、人生观、价值观、社会道德、人伦道德,无一不是中华民族自上古流衍积淀下来的。道教把民族优良传统加上信仰观念,作为宗教道德、修持准则,贯彻于修道行为的全过程。本着这一信念行持不懈,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动摇自己的善地、正行,这就是道教徒在定力上的修养。下面从几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道”与“德”

  道教信仰的“道”和“德”是《老子》中阐述的道德,是道教的根本信仰,道教的教理教义全部以《老子》道德为准则进行修持。因为道无形体,维德能彰显,故道为之体,德为之用。所谓“德”即是得,德积而道备。道教修道而得道的过程,即积德而达到与道合真的过程,也就是由凡人成仙人的过程。道教基于这种信仰,所以自古的高道,无不重视道德修养。以至葛洪曾明确提出“德之不立,虽服金丹大药,亦不得长生”。而历代祖师也无一不是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大德累累者。

  道教徒既是以道德修养来完善自我,进行体道合一的修持以达到得道成真的目的,就须首先明白,人事道德是什么?也就是说所谓“道德”的定义是什么?“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规矩或规范。“德”即得,人们认识“道”,遵循“道”,内得于己,外施于人,便称为德。人们在思想信仰上认准并树立自觉走这条“道”,遵循这种方向和规则是善,是正义;而违背这种方向和规则是恶,是非正义,这种内得于自己,外施于、影响于、教育别人的情操、品质和境界就是德。《庄子·德充符》中说:“德充于内,物应于外,内外玄合,信若符命,”就说的是内心世界道德充足,外物自然与之相应的道理。人民群众在日常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礼仪风俗,并据以确定的善恶标准,形成的舆论力量,就是道德力量。从道德产生先于法律的角度看,道德规范是人的第一行为规范。我们任何人都要受到这种行为规范的约束。道教的宗教道德观,既有社会文明的一面,也有信仰观念的一面。在客观上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只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的给以丰富,就会极大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二、道教人生观

  讲道教人生观,首先要弄清道教讲的人生观是什么?人生观是人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联系道教的世界观来解答人生观的本质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也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最一般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观是关于人生最一般问题的根本观点。道教的世界观是“道法自然”,道“万物恃之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长之畜之,成之熟之,养之复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万物皆秉道生。道教的人生观,要像“道”那样,“功成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不为己甚。一个人的一生全部过程,包括生活道路、生活目的和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的最一般的问题。

  人生观作为人们关于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的根本观点,是人的主观意识现象,是对客观实际生活过程的能动反映。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都会给其人生观的内容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有人认为人生在于享乐的享乐主义人生观;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是受罪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有人以权力大小、社会地位高低为追求的权位主义人生观;有人认为金钱万能,把不择手段地弄钱或积累财富作为人生内容的拜金主义人生观,有以信仰、追求人生方式,都以现实功利实用性为转移的庸俗、投机性的实用主义人生观。以上所举人生观的核心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人生观,不能科学地解决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等根本人生问题。所以说都不是科学的人生观。

  道教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是以其信仰来建立的,是以学道、体道、修道最终达到体道合真,得道成仙的目的。道教徒为达到这一信仰目的,在修行的过程中讲究“重积德”。在修持法则上做“真功”与“真行”并进。什么是真功?王重阳引晋真人语云:“若要真功者,须是澄心定意打叠精神,勿动勿作,真清真静,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乃真功也。若要真行者,须是修仁蕴德,济贫救苦,见人患难,常行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行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其它如:苦己利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损人利己,不争名夺利,老子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甚至以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我有身,及我无身,吾有何患”来做一个彻底无个人得失的修道者。

  道教的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是马克思科学人生、价值观,但有着某些共同的精神。这也说明道教信仰中的某些积极意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但相适应,而且能为社会安定服务。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上层建筑。这种意识形态是为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而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是以善恶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是精神的东西,但它又不同于仅限于精神过程,而是通过人们的道德实践或具体道德行为表现出来,是物质实践和精神意识的统一,是作为这样一种实践精神去对世界进行善或恶的掌握,也就是说,道德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是认识善和恶。道德的功能,是以人们自己的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观念,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从而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德就有或多或少的自我牺牲来作前提。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前提,人的自我意识的一定程度的发展是产生道德的主观前提。道德的基本要求,是要人们自觉地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此,就必须对个人利益作出必要的节制乃至牺牲,也就是说,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只有自觉地节制或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才是合乎道德的。能否做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道德或道德境界高低的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倡社会公德,互相尊重,礼貌待人,敬老爱幼,关心残疾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遵守社会公共秩序,遵守职业道德,不取无义之财,爱护公共财产,自觉履行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维护社会安定,爱国爱教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搞好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这对一个道教徒来说,是应做到的起码道德要求。

  道教徒若能时刻不忘自己的信仰,时刻以戒律和祖师语录来检点自己的行为,并力行不怠,他一定会是一个超俗的,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受人敬仰的未来仙人。

  三、道教的优良传统与道教徒的修养

  道教徒的修养是建立在道教优良传统观念信仰上的自我完善道德、人格的修养,也就是道德操守的自我建设的修持作为。道教的优良传统是什么?概括来说,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是道教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

  这正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才具有的。具体说,道教的优良传统是重现实,重人生,不反对科学,力争掌握生命的主动权,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在社会生活中,既不追求功利的“入世”,也不专注悲观的“出世”,而是牢牢掌握这两种处世法来进行品德修养。道教徒在修养上的出世入世兼行法,是从老子“君子得时则驾,不得时则蓬累而行”思想继承下来的,这种观念在操作上是,当出世时,不忘人民疾苦;当入世时不计个人功利。

  行出世法,是放开人我观念,是非观念,不使事务挠心,使心处于常清常静境界。以无为化导自身,除去一切私心杂念,常使性灵朗然觉照。这是关于自身性命的修养。行入世法,是为社会人类做好事,力行正义,苦己利人,抑恶扬善,谦虚忍让,宽宏大量,正身修身,戒除诈伪,行为端正,不谋私利,慈悲恻隐,导人向善。行出世法必须从入世的积功累德做起,德业不雄厚,要去做出世的修炼是不可能得道的。所以道教徒在行持上重视以出世补入世,以入世补出世,互为助长,才是道教徒的修养。

  道德徒的修养和道德准则,是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的,如果信仰不坚定,就会迷失方向,被外物所迷惑,或被似是而非的歪道理所迷惑。人与人生活在一起,彼此的影响感染非常有力,往往会形成一种风习。个人处在不良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久了,自会同化于无形。

  虽也有见识卓越,意志坚决,不受环境影响,处污泥而不染者,这非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不改其节操。所以前辈祖师教我们在交友上有:云朋霞友、良朋益友和狂朋怪友之分别,要我们有一个区别是非的清醒头脑,择善而从。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有“拜金主义思想”,见利忘义,攫取不择手段。富裕是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但是取得富裕是以自己的劳动通过正当途径去取得,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左传》曾有:“居利思义,在约思纯”的名言,这就是说:占有财利要想着是否符合“义”,处于贫困时要想着保持自己的清白操守。唐人杜牧说过:“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这当然不是说正当取得的名利,而是说那些攫取不义之财,见利忘义者流。处在当今社会的道教徒,要保持清白,就得有“为草当如兰,为木当如松”的气节,要有“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的操守,要有“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的自律心。社会人际间常会有正不容邪,邪复妒正现象,我们只要做到源洁形端,自然会流清、影直。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谈到道教徒的修养,有个现实问题,这就是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我以为,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要在政治上相适应,江泽民同志说:“社会主义建设是当前的最大政治”,就是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大政治。我们道教首先是国家公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应该做出的贡献,坚持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

  依法管理好宗教活动场所,随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调整我们自身建设,革除那些封建迷信活动和不过问政治的观念,要关心国家大事,加强政治学习,爱国守法,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不是改变我们的信仰,改变我们的信仰形象,或者一心向钱看,追求高级的物质享受,就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了。恰恰相反,这不是适应而是腐败,是与我们道教信仰相悖的。马丹阳告戒刘长生祖师说:“纵日消万金,正好粗衣淡食”。

  就是说:正当花的钱纵然花得多也是应该的,但对自己的生活不可奢侈,要艰苦朴素。现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者,还有很多上不起学的儿童。我们少享受点,把钱去做社会公益事业,这不是个人既积德,又解决别人困苦的大功德吗?希望我们道教道友们要做到《墨子》所说的“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来共勉之。

  四、道教用教义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需要脚踏实地的艰苦努力,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我们道教界对社会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道教应发挥如下作用。

  道教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引导人们从善去恶,要求严格自律,加强道德修养,要人们自洁、守正、淡泊名利、无为守静。主张:“慈爱和同、异骨成亲”和“济世利人”,是人与人之间都是亲兄弟、亲姐妹,彼此之间没有压迫、没有欺骗。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做到诚实守信,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积极参加社会扶贫、救灾、助学、助残等公益事业活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宗教和睦,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主张“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道教视天、地、人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张善待万物,要求人类社会必须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一切按自然规律行事。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要积极主动地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和自然界之祥和。只有对自然生命的尊重,才会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道教提倡“贵生”为人类社会的美德,要求人们尊重生命,保护生命。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强调“众生平等”的思想,可以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必须依靠人人遵守社会规范来维持。老子《道德经》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种天道与善说,就充分体现了一种平等思想。还有道教在学道修仙的道路上,也是提倡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学道,人人都可以得道,这种“众生平等”的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的思想是有一致性的。

  阐述“天道承负”的思想。是指,后人承受先人过失之恶果为“承”,先人有过失遗患于后代为“负”,就是因果关系。经曰:“力行善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之过,流灾前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及得善者,是先人深有积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道教认为,行善不昌,祖上必有余殃,殃尽必昌;行恶不灭,祖上必有余德,德尽必灭。儒家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在这样的教义思想,规范人的行为,要修心、修善、积德、修性等修持法。

  以“行善抑恶,积德成仙,”为修持准则。积木成林,积石成山,积水成海,积善成福,积恶成祸,祸福之源,本自一心,积之方成可不慎之?神仙是“累世修行”而成的,是可以通过“积功盈德内修其心,外积其行”而获得的。认为积善功才能通天神,才能得道。包括“无争、无私、无欲、返朴归真、忘我、忠信、宽容、节俭、教化”等诸多方面。以戒恶从善,为劝化世人。

  要“持戒律己,端正品行”的道德规范。所谓戒律。是戒诸恶行也,律是自律,完全靠自己来规范自己,完善人格和道德。戒,指防备、警惕、警戒、告戒等;律,指规律、约束等。即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违反教规玄范的警戒条文。道教徒必须先守五戒:第一戒杀,(—切众生,皆不得杀)第二戒盗,(非己之物,皆不妄取)第三戒淫,(非夫妇者,皆不得犯)第四戒妄语,(非属实者,皆为妄语)第五戒酒(非病非法,皆不得饮)。

  初真十戒: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馋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脑。道教戒律主要目的是净心,心净则行明,行明则身正,身正则有德,有德则道成。

  道教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道教的长生成仙信仰是以伦理道德为前提,以“道”为中心。吕祖就说:“未修仙道,先修人道”。所谓“人道”就是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做人准则。《抱朴子》说:“欲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道经还说:“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感应篇》曰:积功累德,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道教的宗教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各种戒律中。按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信众的自我道德修养,如遵行柔弱、清静、忍辱、寡欲、知足等基本教义;

  二、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如:“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等戒条;

  三、反映普通百姓的道德意识,如“不得贩卖奴婢”、“不得恃威势凌人”、“不得多积财物,侮蔑孤贫”等;

  四、维护社会公德规范,如“不得欺凌孤弱,夺人财物”、“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

  五、“戒淫邪,戒偷盗,戒妄言”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