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读杨绛先生的散文,她在得知母亲死讯的时候写道“‘养儿方知父母恩’,我自己才做妈妈半年,就永远失去了我的妈妈”。我一直觉得“养儿方知父母恩”很神奇,自己生孩子和自己的父母有什么关系呢?等我自己怀孕做母亲,我终于开始回味过来这句话了。做父母真的是件特别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妈妈。我怀孕的时候妊娠反应特别剧烈,每天都恶心想吐。后来生下之后,照顾宝宝更是工程艰巨,有人写“衣不解带,一夜十起”真的是毫不夸张。
而且现在全职带宝宝的妈妈越来越多,我认识好些个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工作能力很强,可是因为没人带孩子,只有忍痛辞职自己在家带宝宝,还做家务。有时候我和她们开玩笑,现在育儿嫂起码5000多一个月,做家务的阿姨大概2000一个月,你们现在身兼数职,一个月起码值7000多哦。有的呢,笑笑说自己很喜欢在家带孩子。有的则面露难色,你们觉得我干了那么多活儿,可是家里人比如老公,还觉得我在家玩儿呢。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总是特别地黯然伤神,在已经可以把人送上月球,可以看到染色体构造的今天,有许许多多的人,还是觉得挣钱才是老大,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根本不值一提。
我觉得我奶奶不长寿可能就有这样的因素。
我爷爷按照现在的说法,是个不折不扣的直男癌。
(直男癌:指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时时流露出对对方不顺眼及不满,略带大男子主义的人,伴有漠视女性价值的言行)
他认为必须要生儿子,所以那时候不管条件再辛苦,也要生,前面三个都是女儿,就不停生生生。最后一共生了七个孩子,三男四女才作罢。而且我爷爷是绝对不会做家务的,按照我妈妈的说法,她刚刚和爸爸结婚的时候,奶奶那时候已经有肺气肿,呼吸再困难,也要给爷爷盛饭。
所以一方面,奶奶营养条件不好。爸爸说,以前但凡家里有点好吃的,都要先给爷爷和他的母亲吃,剩下的,才是奶奶和孩子们的口粮;一方面,奶奶生育过多,七个子女,全部靠自己带大,爷爷是抱都不会抱一下的。造成了奶奶身体不好,从我记事起,她就每天说她很“造孽”,喘不过气,从来没有停过吃药,六十八岁就去世了。
正是因为奶奶的辛劳,而且是无人理解的辛劳,让她的脾气非常暴戾乖张。我爸爸说他是从来没感受过母爱是怎么一回事儿的。
有时候我在想,到底怎么才是一位好母亲呢?也看过不少近年流行的鸡汤文,什么要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比如三岁前一定要妈妈自己亲手亲力地带,以后宝宝才会有安全感。我总是哂笑,我家的姑姑叔叔们全部都是奶奶亲力带大,没见得有什么好处,反而性格上个个多多少少都有缺陷(我自己也有)。难怪我妈妈说家乡有句俗语“娶错一个人,坏了一代根”。
并且大家自己要清楚明白,媒体上的宣传总是要和政策配套的,倒还真不一定是最适合人类的。现在之所以大力宣传宝宝要和妈妈亲,不就是配合二胎政策,把女人们赶回家生孩子吗?想当年,刚解放的时候,需要劳动力,大肆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还学苏联,把孩子都送去托儿所。
我因为生在一个直男癌基因的家庭,人又特别叛逆,所以从很小很小开始就是坚定无比的女性主义者。长大一点我又读了女权运动的理论奠基人西蒙娜·波伏娃的作品《第二性》,就更坚定一个信念:女人不是天生是女人,而是被后天塑造成一个女人。就是说,本来男女的差别很小,是我们这个社会,无限固化了性别特征。比如说,现在一般都是男孩子穿蓝色衣服,而粉色衣服则是女孩子的专利。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粉色衣服是男孩子的专利,而女孩子才穿蓝色。
有了这个理论支撑点,我一直在思考:既然妈妈带孩子可以给孩子无限安全感和爱,那么其实男人带孩子也一样可以的。所以我现在对那种一定要妈妈亲力带孩子的“鸡汤”是不屑一顾的。因为我认为爸爸也同样可以!如果我以后成了大牛,我就每天灌水,爸爸亲手带大的宝宝更有安全感,性格发育更加健全。
这里我要为很多很多爸爸叫屈,其实有很多爸爸是很有爱、很心疼妻子、很喜欢孩子的。可是当他们带孩子,妈妈们各种不放心,于是这些爸爸们只好不带了,还见网络上生活中一群人取个“丧偶式育儿”的名字,爸爸们心里肯定十分委屈,但凡老子能生有奶,老子自己生养了!
临床上有个妈妈,她说自己丈夫一带孩子,娃娃就大哭,于是她就不敢让爸爸带孩子。我想起我们家的段子,我儿子在两个多月的时候,我爸爸一抱他,他就大哭。于是我爸就每天都抱他很长时
间,现在家家(外公的意思)抱,我儿子就不哭了。
我是我爸爸亲手带大的。因为他在我身上寄托了他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所以他就要把我培养成他心中的孩子(当然很不好意思,失败了)。不过我由于小时候也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安全感,说得好听点就是容易和人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说得难听点就是二傻二傻,容易被骗。到现在我一出远门,我先生都很怕我被人骗。
所以,我想对各位妈妈和包括我自己说,其实对宝宝来说我们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何况宝宝是一个崭新的人,不是我们的作品,更不是我们的理想寄托。
我有时候都在想,如果有选择,我大致是不会选择出生的。所以我现在对我的儿子也有同样的感慨。我觉得我对他完全是没有任何恩典。虽然带他辛苦,可是那是我自己的选择,和儿子无关。如果出生前要征求他的意见,也许他和我一样,也不想出生呢。
来到这个人世,注定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之苦。而且这种“苦”只有他自己来承受,作为父母是毫无能力的。
我有时候就在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许对宝宝,尽量让他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长大,尽量让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尽量让他学会自己愉悦自己,这样才能够最大的抵抗来自生命本身不能承受的痛苦。
我自己是非常热爱工作的。一来,本身可以帮助别人减轻病痛,被人需要是件幸福的事情;二来,我从小就发现家务劳动在中国根本没有得到价值的认可,我才不会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我和我先生(江湖人称蛤蟆锅)一开始准备结婚的时候(生养孩子是结婚前必须统一的三观之一),就准备以后生了孩子,我还是要继续努力工作,他尽可能抽出最多时间和精力陪孩子。他是个喜欢孩子,喜欢享受家庭生活familyman。何况,他发现我只要一上班,就精神抖擞,神清气爽,开心愉快,这时候我会无限包容他的一切“作”。
于是我生产后两个月,就被我妈妈和蛤蟆锅联手赶出家门,开始上班。确实,我在家里特别不开心,产后抑郁,整天找阿姨的碴,我妈烦我过分挑剔,蛤蟆锅觉得“上班”对我来说是包治百病。
我其实是想呆在家里长一点时间,不好意思,我其实多多少少还是被那些育儿鸡汤洗了脑,觉得宝宝需要妈妈。可是我转念一想,我给宝宝的,是宝宝真正需要的吗?正如以前我和蛤蟆锅讨论的一样,我抱怨父亲对我的干涉过多,造成我很长时间在自己喜欢做和自己应该做的东西之间徘徊、犹豫、纠结。我说爸爸如果放养我,说不定现在我已经成某专业的大牛。蛤蟆锅怼我(怼我是他的日常状态),他说还希望他爹妈多多给他选专业就业的指导呢。后来他说了一句,我一直觉得很经典的话,他说其实最理想的教育是父母给的正是小孩需要的。有的小孩需要散养,有的小孩需要圈养。成功的教育模式就是父母的教育和小孩的性格和需求100%完美匹配。
当时我心里其实“哇”了一声,和我们中医理论很契合,你造吗?中医基本治疗原则就是补虚泻实,成功的治疗就是方剂和病机完美匹配。
于是我想了一下,也许我这样不开心地呆在家里,不是我儿子需要的。他应该需要的是一个心情愉快,性格包容的妈妈。时间不是最重要的,质量才是。
而且我本身身体就不算得太好,加之奶水不足。于是我断了奶,果断回成都上班。母乳喂养肯定好处多多,但是对他可能就三年的短期效应。而他的一生很长很长,大一点需要妈妈陪着玩,上学后,需要妈妈帮他解决学校老师同学的问题。甚至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也需要妈妈的帮助。
他需要的是一个健康有活力有能力的妈妈,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他的妈妈。
一个娇花照水弱柳扶风的妈妈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于是,我更加爱我自己,好好养身体,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上班,读医书,参加各种医学方面的培训班、聚会之类,还到处看戏(我对戏曲中毒已深,无法戒掉)。心情一天比一天好,身体也慢慢在恢复。刚上班的时候,走几步路都气喘吁吁。
我是一直把我的奶奶作为反面教材在警醒我自己,一个人只有足够爱自己,才会有能力去爱别人。所以,我是基本不亏待自己,按照自己想法来生活,按我基友的说法,“生完娃,你居然比以前还浪了”。
当然我也绝对不是那种完全弃娃不管的妈妈,我是要让自己开心起来,以后我的儿子应该也会羡慕开心的妈妈,并且成为一个开心的宝宝吧。
最后,我对我自己,也对所有的妈妈说,好好爱自己,让自己开心起来,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