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欢乐颂》,我几次想把手伸进屏幕里捏死樊胜美的家人。
在这对父母的眼中,伸手问女儿樊胜美要钱去贴补儿子时,他们才会想起樊胜美是一家人,有责任有义务养活她哥哥的一家,而当樊胜美要房子的产权时,老两口就说她是外人了(买那房子还是樊胜美付的钱)。
樊胜美的妈妈更是巴不得小美不吃不喝不买衣服不租房,将工资全部省下来养她儿子和孙子,从不想想女儿独自在大上海打拼有多难。
到了第二季中,樊胜美的哥嫂居然无耻到把他瘫痪在床的父亲抬去王柏川父母那里......
啊,这真是无耻得令人发指,下三滥得丧心病狂!
这种情节,真是看得我吐了好几升老血。
有一个不能由自己选择的原生家庭,樊胜美也是挺让人心疼的,但是自从王柏川出现了,他不介意樊胜美的家庭,并且几次出面帮忙樊胜美去解决问题。
面对巨大的家庭压力,樊胜美把压力转接给王柏川,经常埋怨王柏川没用,不帮她解决家庭问题。随着剧情的发展,一向被认为是老实憨厚的王柏川竟然也开始对樊胜美动起了“小心机”。
有人剧透说,樊胜美和王柏川最终还是分手了。
樊胜美的哥哥把樊胜美告到了法庭,王柏川三室二厅的房子樊胜美要求加上自己的名字,但王柏川怕樊胜美的哥哥跑来争夺房产,不肯加。
这件事成为樊胜美和王柏川闹翻的导火线,所以最后樊胜美选择了分手。
貌美的樊胜美遭到陈龙饰演的陈家康热烈追求,然后互生好感并在一起了。
要我说,这样的结局不过就是在安慰观众罢了。
编剧安排多金、帅气、成熟、有风度又一往情深的高富帅出现在樊胜美的生活中,不过只是为了给荧屏外、俗世中苦苦挣扎的观众们一点迷幻剂,让我们在虚构的剧情里得到点安慰吧。
(2)
王柏川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角色,真实得像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甲乙丙丁。
他有赤诚之心,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有担当,也有点滑头;懂付出,但也会算计;有虚荣,但也踏实。整体而言,作为伴侣的他,还算是及格的。
真要说他有什么特别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方,就是不够坦诚。
在第一季中,王柏川曾经为了虚荣心,为了怕樊胜美看不起他,和他分手,不惜撒谎骗小美说自己租来的奔驰车是买的。
在第二季中,王柏川又为了怕樊胜美瞧不起他,也可以说是怕樊胜美担心,明明和小包总的合作失败了,偏说是成功了。
最后,王柏川终于攒够了首付款,与樊胜美高高兴兴地去买房时,王柏川起初答应了要加樊胜美的名字,但后来因为担心樊胜美的家人以后会侵占他用血汗钱换来的房子,和售楼小姐合起伙来骗樊胜美,没在房本上加上小美的名字。樊胜美知道后,一怒之下毅然决然和王柏川分手了。
欺瞒,也是谋杀情感的最大元凶。从根本上来说,这简直就是在蔑视伴侣的智商、不把伴侣当自己人嘛。
这个结局有点令人唏嘘。王柏川隐瞒、欺骗肯定是不对的,但他这样做,也并非全然是自私。人都有自保的本能,他不能因为爱上了樊胜美,就把自己拖进了一个永无休止的折磨和考验层出不穷的泥坑。
讲真,如果王柏川一直能对樊胜美坦诚以待,如果樊胜美能彻底摆脱娘家人的蚕食和吸血,那么,她和王柏川其实真是挺好的一对。
两个人感情基础牢固,又都有上进心。王柏川有责任感,樊胜美也会是一个很好的贤内助和事业好帮手,两个人在上海的小日子也会过得和和美美。
没错,若是真爱伴侣,我们是应该“把对方的父母当自己的父母来对待”,与伴侣并肩携手去应对命运出给我们的各种难题。这是一种被广为提倡的传统美德,也是应该的。
只是,我们说“把对方的父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来对待”,说的更多是尊敬、同理心,是有困难时的扶持和帮助,而不是放任对方父母的索取无度。
(3)
樊胜美的问题果真无解么?未必。
我一个朋友,也曾遇到像樊胜美一模一样的情况。父母同样重男轻女,家里同样有个不成器的哥哥,唯一不同的只是她哥哥一直没结婚。参加工作五年,她一分积蓄都没攒下来,工资一发下来就寄回家。
她的父亲每次管她要钱,都反反复复强调一句话:“是我们抚养我长大,供养你上学。没有我们,就没有你的今天。你要知恩图报,因为不懂孝顺的子女猪狗不如。”
当然,她父亲的这话只对他说,因为对她哥哥,他又是另外一套标准:“我们家就你一个儿子,你可千万别出事,不然我们家香火就要断了。”
更可笑的是,从上初高中开始,她父母就没再供养她上学。她所有的学费、生活费花销,都是一个公益机构资助的。
毕业后,她不舍得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出门逛街能坐公交绝不打的,而她那个游手好闲的哥哥,拿着她给父母的钱到处请客吃饭、泡妞。
当她发现跟她收入差不多甚至比她收入低的女同事都买了房,而她依然住在城中村的出租屋里的时候,当她在破小的出租屋里上吐下泻整个人快要虚脱,而她父母电话打来,一句都不问候她身体,反而只顾着管她要钱的时候(她哥哥当时因嫖娼被抓),她忽然意识到:家里人这毛病,实在是不能再惯了。
你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她狠下心来换了电话,换了公司,换了住址,并跟所有认识她和她父母的人言明:谁要是多管闲事把她的信息、联系方式、行踪泄露给她家人,她跟谁绝交。
她真的有整整三年没回过家,没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一个子儿都没给家里寄,哪怕是她爹住院期间也没例外。
她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这期间她父母去世,那她接受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这种方式完结。如果父母、哥哥跟她断绝关系,她从此再无缘踏上故乡的土地,那她也接受。
她觉得,如果真有这种事情发生,那这就是她的命。她接受这种宿命。
三年过去,她家里人终于被治“服贴”了。她“消失”的那三年里,家里人过得挺落魄,上哪儿都借不来钱。当她恢复对父母的经济供养时,父母像是“久旱遇甘霖”,觉得还是女儿最靠谱。
她明确表明态度:我愿意给你们的,你们拿着。不愿意的,别管我要,反正你要了也是白要。
在这三年间,她终于得以攒下点积蓄买了套小公寓,后来又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在结婚之前,她已经把自己的家庭障碍扫清。
结婚后,她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老公家挺有钱的),富裕到让她的父母望尘莫及。
她父母很势利,当然也会看风头,当他们看清了儿子是靠不住的,知道自己只有哈着这个女儿,自己才有好日子过,所以对她比过去好多了。像“拆女儿的房子去补儿子的墙”这种事儿,再也没做过。
(4)
谁不渴望爱和温情?谁不希望家庭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一个只讲爱、讲情的地方?但真要是遇到那种自私冷酷、需索无度的家人,还是要有铁血手腕。
一定有人会说,对家人都那么狠,那我岂不是太不孝、太没良心了?问题是,内心够强大的话,你又怎会轻易被“不孝”、“心狠”等这些字眼绑架。
如果你不狠,他们就对你狠。与不懂得体谅你辛苦、照顾你感受的家人相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如果你掌握不了主动权,就只能选择被控制,以各种名义被控制。
在该捍卫边界的时候,就不该放弃原则,否则,只会贻害无穷。
一个人只有先把自己跟家人的关系处理好了,才有资格去谈恋爱、结婚,否则,便只是祸害伴侣罢了。
少拿“爱我就要和我一起面对”作为幌子,你自己的家人搞出来的幺蛾子,你自己不出面搞定,反而假手于人,不仅会把事情搞得更糟糕,还会让伴侣日渐心寒。
人与人之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矛盾,皆因界限不清而产生。公婆强力干涉儿子儿媳的婚姻,是因为儿子未能与父母的划界;岳父母大肆干预女儿、女婿的生活,也是因为女儿未捍卫好小家庭的边界。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但有一个基本原则是通用的:你敢于捍卫,别人就不敢侵犯。不仅仅是与父母,与任何人相处都是如此。
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有人需要去妥协、和解,有人则需要去反抗和切割。但不管是妥协还是反抗,所有的成长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去担当。
别把原生家庭的魔咒,当成是阻碍自己成长的理由,纵然我们生活在阴沟,依然要有追求更好生活的勇气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