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心理疗养 > 孩子事事都要争第一,怎么办?

孩子事事都要争第一,怎么办?

2017-07-18 来源:曲韵儿童心理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做好家长的权威角色,让孩子能够明确哪些时候你要去主动地认真争取,哪些时候你要跟随和听从,哪些时候你又必须是让步的、放弃的。

  这是一个咨询的真实案例:一个五岁的孩子,上幼儿园中班,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什么都要争第一。

  吃饭要第一个吃,而且还要第一个吃完,出去玩下楼坐电梯要第一个进去,坐车他必须第一个坐到车上去,如果有人已经坐上去,即便是自家七十多岁的爷爷,他也要把人拽出来,他要第一个坐到车里,甚至一家人说话的时候,大家对某一个菜有评论,或者对电视节目有评论,他也要求必须是第一个说话的。家长觉得头大,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

  而且幼儿园老师对孩子也有同样的反映,在班里孩子也总是什么事都争第一个,去操场玩排队要排第一个,该吃饭了要第一个跑去洗手,而且要第一个回来坐在桌子前面,一旦争到第一,他就高兴得意、洋洋自得,但是如果他落后没有争得第一,就各种沮丧垂头丧气,抱怨别的小朋友挡了他,或者老师不公平,没有说清楚指令等等。

  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这个行为表现非常不好,需要整改和约束。

  争第一,好吗?

  排队喜欢靠前排,最好排第一个,吃饭快快吃,如果能够第一个吃完,小朋友们都会非常自豪。

  “今天我吃了10个饺子,是我们班吃得最多的。妈妈,你摸摸我的小肚子,是不是特别鼓?”

  “今天午睡完,我是第一个自己穿好衣服的呢,妈妈,我棒不棒?”

  幼儿园阶段,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喜欢争先进、争当第一的意识,这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夸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体验这种自己很棒的过程。在幼儿园,老师为了鼓励小朋友穿衣服快些,以免着凉,有时也会来个穿衣服比赛什么的。

  受认识和经验所限,小朋友在争第一的过程中,一定也会伴随着受挫的体会,但是随着认知的拓展、经验的增加,他们同时也会体验互助与共赢,那是成长的一部分。但是这些认知的拓展,并不一定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一定能增加的。

  这些属于孩子的认识和经验局限,也许长大了就好了,但这个过程中,也不是家长什么都不做他会自然地长大长好。

  家长要看到孩子的局限所在,要增加他的知识,只有我们随时根据具体的情况教导孩子,拓展他的认知,才会长大就好了。

  而有一些不良习惯,根源是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良情绪的累积与表达,家长就更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修正,这就像小植物成长一样,一点点歪一点点毛病,觉得没有问题,但是点点滴滴长年累月地恶性循环下去,那就会越长越歪,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就像文中一开始出现的五岁孩子的行为表现,明显已经是过度了,他对这个这方面的认知已经不会随着长大、经验增加、认知拓展而自然就能改正。家长在这个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

  事事争第一的三个原因

  说到修正行为,并不只是想个办法把坏的行为给扳过来,这种扳过来只针对外显行为。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行为不当,像这个孩子什么都争第一,什么都要出头,我们一定要去考察孩子是怎么养成今天这样一个不好的行为习惯的。我们必须考察清楚了才能追本溯源,从根上解决,而不是仅仅动用各种办法把他的行为扳过来就完了。

  事事都争第一,一般有以下这三个原因造成的,当然每一个孩子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这里只是总结经常发生的原因。

  家长鼓励孩子争第一

  第一个原因,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有行动力,更有积极主动性,从小鼓励孩子争第一。

  你真棒,你第一个就吃完饭了;有的时候甚至自我贬低,我都追不上你,你跑得好快;总是让孩子每次都先完成某件事先达到目标,给予他鼓励,真棒第一个刷完牙,真棒全家你是第一个吃完饭等。

  家长这样做的初衷是不错,希望通过鼓励,让孩子能够行动更有效,但是如果在这种鼓励的过程中,如果忽略过程的鼓励,只在于结果,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体验,孩子就很容易形成必需事事争第一的意识和行为。

  夸奖太多

  第二个原因,夸奖太多,把这个夸奖理论滥用了。

  什么都夸奖,只要孩子做得好,就给予特别的夸奖,即使是孩子应该做的事,都要给予夸奖。

  被夸奖的时候感觉真好,孩子为了得到夸奖,就会愈演愈烈,什么事情都想做到第一、做到最好,等着你给他夸奖。

  以孩子为中心

  第三个原因,家里头以孩子为中心,一切都为了孩子,孩子的利益需求总是放在第一位,结果造成这个孩子不可一世。虽然目中有人,但是这些人全都排在他后面,而且还得给他吹捧。

  所以虽然出发点是为孩子好,爱孩子,我们想让孩子更积极主动,我们夸奖孩子,我们把孩子的需求和利益放在前面考虑。

  可惜我们的做法常常达不到所要达到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如何避免孩子过度争强好胜?

  孩子如果已经被养成这个习惯,或者为了避免孩子养成这种争强好胜的习惯,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不能事事以孩子为中心

  第一,一定要明确家庭作为一个人类的团体,每一个人的需求、利益、责任以及义务和这个团体的需求、责任、利益和义务要平衡。

  家长作为这个家的带领者,家庭的领导,要从长远考虑,从大局考虑,即要兼顾每一个人的需求,也要考虑团体的需求,所以不能事事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

  第二,孩子成长是眼前的一时一事,还是孩子成长是一个过程?孩子的成长绝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求做到对,还是允许甚至必须要孩子试错?

  这个过程中孩子当然是要试错的,但是你若只给鼓励就意味着总是要求孩子要做对,然而孩子必须通过试错才知道不对是什么,不对是什么样的体验,才可以一点一点地修正,而不是按照家长的标准做才是对的,才能获得表扬。

  除了鼓励和表扬,引导、批评和惩戒也都要有,孩子才能有全面的体验,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怎样做更好,怎样做更恰当,怎样做是不好、不对,最终会害人害己。

  真正爱孩子,而不是投射自己的小时候

  第三,家长要搞明白什么是真正爱孩子。我们为什么会过度心疼孩子、宠坏孩子,为什么会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利益放在第一?

  这些过度心疼孩子的家长,其实是自己的一个投射,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或者自己认为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自己小时候被忽略被管束,因此我现在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矫枉过正,我选择完全不管,不约束,或者我事无巨细每件事都要为孩子先考虑。

  如果你是这种过度心疼孩子,或者你听到家里人,或者有朋友反映你对孩子有一点过度,那么家长自己一定要反思要调整,必要的话甚至做心理咨询。

  做好家长的权威角色

  第四,我们搞清上述三条之后,就是什么是真正爱孩子,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作为这个家庭这个团体,孩子的位置,孩子的权益和责任。

  我们就可以在面对具体的事情的时候,做好家长的权威角色,让孩子能够明确哪些时候你要去主动地认真争取,哪些时候你要跟随和听从,哪些时候你又必须是让步的、放弃的。

  也只有在这样的一个点滴过程中,孩子才能最终明确我自己的位置和如何跟他人互动,并且能够把它扩展到除了家庭之外其他的社会场景中,这才是孩子社会性的成长。

  小编说:本文适用于3-6岁孩子的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我们会提供不同的分析及方法。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