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疗养频道 > 疗养方法 > 中医疗养 > 金元四大家之李杲(李东垣)气虚麻木医案解读

金元四大家之李杲(李东垣)气虚麻木医案解读

2017-06-10 来源:兆麟评医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李杲如何融甘温益气与苦寒泻火于一炉,以治疗气虚火旺的病证。他用甘温除热法并非仅用一派甘温之品,而是以甘温益气为主,苦寒泻火为辅,标本同治,寒温并用,具有独到的用药风格。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宋金河北真定(今河北保定)人,是金元名医张元素的高足,对中医脾胃学说很有贡献,创“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后世称其为补土派的创始人,系金元四大家之一。

  气虚麻木案

  李正臣夫人病,诊得六脉俱中得弦洪缓相合,按之无力,弦在上,是风热下陷于阴中,阳道不行。

  其证闭目则浑身麻木,昼减而夜甚,觉而开目则麻木渐退,久则绝止。

  常开其目,此证不作,惧其麻木,不敢合眼,致不得眠。

  身体皆重,时有嗽,觉胸中常似有痰而不利,时烦躁,气短促而喘,肌肤充盛,饮食不减,大小便如常。

  麻木为风,皆以为然,细校之则有区别耳。久坐而起,亦有麻木;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作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己。

  以此验之,非中风邪,乃气不行,主治之当补其肺中之气,则麻木自去矣。如经脉冲阴火乘其阳分,火动于中为麻木也,当兼去其阴火则愈矣。

  时痰嗽者,秋凉在外在上而作也。当以温剂实其皮毛,身重脉缓者,湿气伏匿而作也。

  时见躁作,当升阳助气益血,微泻阴火与湿,通行经脉,调其阴阳则已矣。

  补气升阳和中汤:生甘草(去肾热)、酒黄柏(泻火除湿)、茯苓(除湿导火)、泽泻(除湿导火)、升麻(行阳助经)、柴胡以上各一钱,苍术(除湿补中),草豆蔻仁(益阳退外寒)以上各一钱五分,橘皮、当归身、白术以上各二钱,白芍药、人参以上各三钱,佛耳草、炙甘草以上各四钱,黄芪五钱,上〔口父〕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粗,食远服之。(《兰室秘藏?卷中?妇人门》)。

  解读

  麻木一症,多属于风,中风病发之前,多半有肢体麻木之象,即是明证。

  但东垣诊断此痛为气虚不行,阴火乘其阳分,颇费理解,实际上李氏是有其充足依据的。

  首先李氏对脉象弦洪缓而按之无力进行分析,洪脉为热,缓脉多湿且病变多属中焦,尤其脉象按之无力为其关键,说明其人气虚为本,内热为标,依据东垣学说: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观点,诊为气虚不行,阴火乘其阳分,是与脉象表现相一致的。

  何况患者又有气短促而喘等气虚之象,又有烦躁等内热之征,而身体皆重,时有痰嗽,又为脾肺有痰湿之象,综合脉证,辨证抓住气、火、痰湿三个环节,注重脾、肺二脏,确是李氏的丰富临床经验的充分体现。

  因此,在治疗时,李氏一方面益气升阳、和中化湿而选用人参、苍白术、草豆蔻、橘皮、佛耳草、炙甘草及升麻、柴胡等,另加茯苓、泽泻除湿渗利,再加用黄柏、生甘草以去热泻火。

  其益气升阳使脾肺之气得以充盛,则湿痰得化、阴火得以潜藏;而用泽泻渗剂、黄柏等泻火又使阴火得泻、湿邪得去,而元气得到保护。这样,使元气得以充盛,气机得行,再加当归以养血活血,血脉得通,麻木之证必会因之而愈。

  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可以体会到李杲如何融甘温益气与苦寒泻火于一炉,以治疗气虚火旺的病证。他用甘温除热法并非仅用一派甘温之品,而是以甘温益气为主,苦寒泻火为辅,标本同治,寒温并用,具有独到的用药风格。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