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总是带有一定的神秘感,让人觉得奇妙怪异又虚无缥缈。长期以来,梦境分析一直被认为像占卜一样没有科学依据。然而,如今科学家们却认为,梦实际上可以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健康线索,及时发出某些严重疾病的提示信号。
人人有梦夜夜有梦
每个人每天至少要做2~6个梦,这是现代心理生理学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就是说,尽管你今早起来大脑中空空如也,以为自己一夜无梦,实际上,梦已经悄悄地来过,又悄悄地走了,没有在你的意识中留下痕迹。
按照对脑电波的分析,睡眠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期,刚刚入睡时,处在慢波睡眠中,然后慢慢进入快波睡眠。慢波睡眠也叫无梦睡眠,是对肌肉和身体各个系统疲劳的调整,而快波睡眠才是真正让大脑休息的
睡眠,也叫有梦睡眠。
实际上,梦每晚都会光临我们的睡眠,但是经常有人说自己很少做梦,常常一夜无梦,那是因为他醒来之后不记得自己曾在夜里做过梦而已。如果你醒来时正好处于快波有梦睡眠中,就会依稀记得自己做了梦;但如果醒在慢波无梦睡眠中,就会认为自己一夜无梦。
做梦本是健康标志
做梦并不像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会影响睡眠,恰恰相反,做梦对于人体健康能起到许多积极的影响。例如,一些人体需要的蛋白质和生长激素,就是在睡梦中合成的。做梦还有助于脑功能的恢复和加强,并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稳定情绪。
研究发现,人在做梦时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水平都比不做梦时高,这是脑功能更强的标志。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做梦,那就说明他的右脑肯定出了问题,只有植物人和痴呆症患者是不做梦的。英国研究发现,当一些病人头昏头痛,并称好久没做梦时,他们都有轻度脑出血或长有脑肿瘤。此外,美国研究指出,人在做梦时,会产生一种来自骨髓和淋巴结的物质,它有预防疾病的功效。日本研究表明,梦多的人,体内会产生大量有梦催眠肽,它能让人延年益寿。
噩梦或是疾病征兆
梦境人人有夜夜有,相信糟糕的噩梦也是全球人都有过的经历。有梦是身体健康的标志,然而噩梦就不是了,晚间的一个噩梦不只会影响你一天的心情,甚至和你的健康息息相关。
噩梦是潜意识发出的特别信号,一个噩梦频频者可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是分析梦境的起因,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噩梦。其次,要分析梦境内容,是反复出现还是偶尔出现。除此之外,还应辨别日常情况,综合分析噩梦原因。
总做噩梦警惕患上心脏病:最新研究发现,噩梦与心脏病存在一定的关联。因为心脏病患者更可能出现呼吸问题,这会导致大脑供氧量降低,引发噩梦。
梦到被追杀当心帕金森症:总是梦见被袭击或追杀等压力巨大的梦境,可能是认知障碍症或帕金森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发出的早期信号。梦中出现拳打脚踢、翻滚喊叫、打人等猛烈粗暴的动作,是医学上最常见的睡眠行为障碍之一,研究发现,每100个有这种睡眠行为障碍的患者中,就有10~25人日后得帕金森症或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
经常惊醒可能是压力太大:抑郁症患者或压力极大的人群经常会遭遇梦中惊醒,因为他们似乎能更早地进入有梦睡眠阶段,提早进入梦乡,也就会较早从梦中醒来,这时通常还处于半夜。
做怪诞的梦可能是受到感染:专家表示,深夜饮酒特别容易诱发醒前的难忘梦境。醉酒后,在酒精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中,大脑中化学物质的水平会受到某种形式的影响,导致怪诞梦境产生,因此,人们往往会在第二天早上快醒来时做着情景生动或怪诞的梦。
此外,生病也可能导致人们进入半梦半醒状态,引发怪诞梦境。人体受到病菌感染时,不做梦的深度睡眠能增强人的抗病能力。此时,人处于深度睡眠的时间会增加,有梦睡眠被延后,容易使睡梦进入有意识的状态,导致梦境栩栩如生和离奇怪诞。
3个原因导致反复噩梦
一是体位不当:睡觉姿势不当会引起梦魇。比如说,有些人喜欢俯卧,心脏受到压迫,导致呼吸不畅,很可能会在梦境中出现溺水、窒息之类的梦境。
二是人体某种疾患的提示:如果反复做情景相似的噩梦,有可能是身体的某个器官出现了病变。比如说,做梦的时候老是梦见自己咽喉被异物卡住,吐不出来,咽不下去,有可能是因为患慢性咽炎,咽中异物感的症状所引起的。
三是情绪和心理因素:当一个人特别焦虑或者紧张或有未解开的心理情结的时候,也会常常做噩梦。
3种人更易遭遇噩梦
尽管没有确切数据,但激烈的竞争、巨大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等让越来越多现代人被噩梦纠缠。相对来讲,习惯负面思考、容易紧张、压抑、悲观的人常做噩梦。研究显示,有三种人更容易做噩梦:
年轻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不堪噩梦困恼来求助我的人将近翻了一番。以前这部分人只占我门诊量的5%,现已增加到10%。突然失业、工作压力过大等原因,使得年轻人成为他门诊中的“主力军”。
女性:研究发现,19%的男性和30%的女性表示近期做过噩梦,女性更易把日常焦虑等情绪带入睡梦中,而且对噩梦的感觉也更为强烈。
儿童:做噩梦的频率还可能与年龄有关。一周内大约有1/4的5—12岁儿童因噩梦惊醒。原因是儿童的大脑还在发育、情绪更受外界影响,他们做的噩梦梦境通常是被人跟踪。此外,从青春期走向成人期时,噩梦的频率也会增加,此后便开始减少。
5招还你酣甜梦境
用新梦替代噩梦:睡眠专家们发展了一种名为“意象预演治疗”的方法和噩梦斗争。研究者让那些饱受噩梦困扰的人们,写下自己的噩梦,并且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改变这个梦境。改变的方式既可以欢快,亦可以中性、无趣,只要不是原来的噩梦就好。人们写下改变后的新的梦境,并且每天在清醒时花出一段时间(约10-20分钟),在脑海中“排练”这个梦。这样日复一日,用较积极的新梦代替原来的旧梦。研究发现,在经过三个月的治疗后,噩梦频率,从平均每周6次左右,降低到每周2或3次。
告诉自己,我在做梦:心理学家探索出一项名为“清醒梦境”的技术,让做梦中的人,意识到自己正在做梦,从而控制自己的梦境。治疗师要求求治者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问自己——我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生活之中?每天如此,求治者就会烂熟于心,即使是在梦境中也能做出判断,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梦的内容。
系统脱敏,噩梦不可怕:所谓系统脱敏,就是把人们缓慢地,渐进地暴露在让他们恐惧或焦虑的刺激面前。例如有人害怕蜘蛛,就可以先给他看一张蜘蛛照片,然后让他观察玻璃中的蜘蛛,最后去掉玻璃,甚至直接让蜘蛛爬到人的手上。把这一原理用于噩梦的治疗,也就是将人们逐渐暴露于在噩梦中感到害怕的物体前或事件中,从而消除噩梦中的紧张感。
放轻松,没噩梦:噩梦常常和压力如影随形。因此,心理学家也尝试通过给求治者舒缓心理压力,从而减少他们的噩梦频次。渐进性肌肉放松法就是一种减压的方法。它指示人们拉紧再松开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体会到放松的感觉。比如握紧拳头再让手松散下垂,或是皱起鼻子,紧闭双眼,再松开面部……这样全身一套动作下来,人们便会消除焦虑,带着一身轻松进入梦乡。
从生理上根除噩梦:当然,除了心理学上的方法,科学家们也试图从生理角度减少噩梦。研究发现哌唑嗪在对付噩梦方面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