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腭裂术后的早期干预
摘要:婴儿期进行口腔构音器官的运动,主要依赖家长在语言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诱导动作,不能象幼儿那样进行主动的模仿练习。
婴儿腭裂术后的早期干预
随着
口腔科、麻醉科、监护技术的发展,多学科合作使腭裂患儿在生后数月内,得以进行手术纠治。术后的有效语音评价最早从3岁开始,语音训练一般在3~4岁开始。在开始语音训练前,必须进行一些患儿能进行的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同时要考虑患儿所伴随的语言
发育迟缓、听力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早期干预,才能为患儿全面开展语音训练打下良好基础。本组通过对30例10~18个月腭裂术后患儿进行早期干预,经过半年的综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0~18个月广州地区腭裂患儿30例,男18例、女12例.均为Ⅱ度或Ⅲ度腭裂,全部手术治疗。术后随诊半年,6例未进行随诊治疗,24例患儿术后1个月进行听力检查、语言发育评估(运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编制的S-S法语言发育检查),鼻咽闭合功能的初步检查(运用鼻息镜在患儿哭闹时置于鼻孔下,观察镜面的冷凝区)。病例分布见表1。
1.2治疗方法
1.2.1听力障碍在
耳鼻喉科进行听力检查,确定病变部位,给予必要的治疗。如使用抗生素、鼓膜切开放置引流管、配戴助听器等,然后开始听力训练。利用铃声、小喇叭、拨浪鼓等发声玩具及音乐刺激,诱导患儿聆听及辨别声音。此训练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首先,在患儿眼前摇响能发出声音的玩具,让其把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玩具联系起来,然后逐渐过渡到在患儿视线范围外摇响玩具,让其寻找声音的来源。
1.2.2语言发育迟缓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日常生
活交流态度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同时使用促进脑发育的药物,如脑活素、脑神经生长素、增智胶囊等。
1.2.3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建议家属进行腭部的
按摩,采用中指指腹以螺旋式按摩,逐渐由硬腭前端移向软腭部分,以改变腭部的知觉及运动功能;利用婴儿牙胶让患儿作咬合动作,以练习上
下颌的咬合能力及增加唇的活动;建议用奶瓶喂食流质食品,在吸吮过程中,使口腔肌肉得到锻炼,同时在吸吮开始时,稍用力把奶嘴拔出,反复数次,以增强患儿双唇的力度;患儿哭闹时,可用手轻轻捏患儿鼻子,以增强患儿口腔共鸣能力,捏鼻时间每次2~3s为宜;较大患儿可诱导其作吹气练习。母亲面对面抱着患儿,以嬉戏方式用口向患儿面部吹气,以引诱患儿模仿动作,这一训练有助于患儿适应气流从口中呼出。以上训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进行,无时间及次数的规定。
2.结果
24例患儿在术后早期得到适当的治疗和训练听力基本恢复正常16例,6个月后作语言发育评估,正常16例,迟缓3例,全部患儿均能掌握吹气运动。另有6例未经治疗患儿6个月后复查,其中4例伴有听力障碍,对声音反应欠灵活,3例语言发育迟缓,3例未能作吹气运动,3例吹气运动不良。
3.讨论
临床发现大部分腭裂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虽然腭裂术后患儿的腭咽闭合功能得到改善或恢复,但由于其他伴随的功能缺陷,很大程度影响患儿语音训练,因此,对每个腭裂术后进行康复治疗的患儿先进行智能评估、听力检查,适当的药物治疗。
良好的听力对患儿的语音训练十分重要,如果中耳病变导致听力障碍发生在语言发育的早期,则可影响患儿的语言功能,在有听力障碍时,由于患儿不能感受到正常语音,失去模仿正常发音的机会,语言发良迟缓、产生不良语音的机会增加,使语音治疗变得更为困难,不易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早期发现并治疗腭裂患儿的听力障碍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发育迟缓可造成患儿语言交流障碍,可能造成智力发育障碍及社会心理损害,极大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和良好发育。有学者对唇腭裂患者的智商作研究,发现唇腭裂患者智商平均值为78.19,明显低于健康儿童智商的平均值。本组患儿中,对其语言状况及认知水平进行评估均有不同程度的落后。虽然患儿未能开始语音训练,但早期的语音和语言刺激,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使患儿语言理解能力有不同的提高。
腭裂术后,避免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但由于手术瘢痕及伴随的唇、舌下颌运动异常,仍对发音有影响。婴儿期进行口腔构音器官的运动,主要依赖家长在语言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被动诱导动作,不能象幼儿那样进行主动的模仿练习。
在实际工作中,本组所总结的方法十分有限,同时也不是每个患儿都能适应,这需要在与家属的沟通中把训练方法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