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疾病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和口腔软组织的多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发于口腔黏膜的疾病,一类是全身性疾病在口腔的表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损害。常见的疾病有溃疡、扁平苔藓、白斑、盘状红斑狼疮、口腔炎、舌炎等。口腔黏膜病多好发于颊、舌、唇、软腭等黏膜,也可与皮肤同时发病。
口腔粘膜白斑主要在唇、颊、舌等部位出现白色斑块状病变,表面稍粗糙,界线清楚,稍突出口腔粘膜表面,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用多种药物治疗都难以消除。
口腔白色角化病是一种浅表的灰白色损害,在一般情况下,可处于长期稳定少变的状态,当局部刺激因素减轻或去除后,这些病损也相应变薄或消失;口腔粘膜上皮因代谢紊乱,发生过度角化,出现白色角化斑块,故称口腔白斑。
口腔粘膜白斑主要在唇、颊、舌等部位出现白色斑块状病变,表面稍粗糙,界线清楚,稍突出口腔粘膜表面,一般无任何自觉症状,用多种药物治疗都难以消除。
【临床表现】
1.白角化病
在外观正常的口腔粘膜上出现比较浅表的、灰白色的、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斑块,斑块周围界限清晰,基底柔软。该病的好发部位是唇、颊、硬腭、舌及粘膜。
2.白斑病
主要有皱纸状、疣状和颗粒状。
(1)皱纸状:口底、舌腹比较多见。损害呈白色皱纸状,粗糙感明显,柔软无硬结,也无压痛。
(2)疣状:损害呈乳白色,表面呈粟粒状或乳头样突起,明显粗糙,易发生皲裂和溃疡。多发于牙槽嵴、腭、颊粘膜。
(3)颗粒状:本型的特点是在火红色的粘膜上散在分布着乳白色、形态不一致的细小角化颗粒。一般认为该型癌变率较高。
白角化病和白斑病的自觉症状都不明显,而白角化病通常无任何不适感,或仅有口腔发干,味觉减退,有粗糙或紧绷的感觉。一旦出现疼痛及溃疡、皲裂、出血、颌下淋巴肿大、局部硬结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立即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治疗】
口腔白色角化病的治疗
1、主要为去除刺激因素。刺激因素去除后,病损在1~2周内变薄,最后逐渐消退。如因局部刺激引起的口腔黏膜增厚发白,对应于白色角化区域的不良修复体(如不合格的卡环,不光滑、过长的基托边缘)、残根、残冠、龋齿或牙折后的锐利边缘、过陡牙尖、经常被卷烟刺激的唇部等,去除这些刺激1~2周后,白色损害颜色变浅,范围明显缩小,甚至消失。角化严重者局部可用维A酸制剂。
2、重度吸烟腭部的广泛灰白色过角化损害,软硬腭交界处黏膜腺丰富区中心为粉红色丘疹样突起。腭部病变均匀、弥散、边界不清晰,停止吸烟后,很快减轻或消失。
口腔黏膜白斑病的治疗
1、首要的措施是除去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等,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也应除去。严禁用苛性药物。
2、在确认已经纠正吸烟等有害习惯后而损害尚未消失者,可考虑选用药物治疗,并进一步寻找致病因素。
3、可长期使用鱼肝油涂擦白斑,但不能用力过重。也可内服鱼肝油,或用维生素A5万U。在保守治疗期间应密切随访。
4、口服维生素A,初服时可能发生头痛、头晕,可酌减剂量,通常在几天后即可适应。常见的副反应有口唇干燥、脱发等。冠心病、肝肾功能异常与高血脂者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