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心理学,不少人会想起弗洛伊德。
说到弗洛伊德,想必也有许多人听过本我、自我、超我。
这三个名词大家耳熟能详,然而能将其解释清楚、了解它们背后深奥关系的人,却寥寥无几。这份深奥,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的迷茫和孤独。
眼看我们陷入迷茫,作者偏要先让我们“平静地独处”。还没平静多久,就开始让本我、自我和超我陷入矛盾甚至互相撕扯。肾上腺素刚刚热火起来,文章似乎又戛然而止,作者短短一句“以上”,就打算搁笔了?
但这篇文章就是有这样的魔力:
简单易懂的语言,已经把“三我关系”讲述清楚;发人深省的文字,已经给了我们用平静去面对内心波澜的力量。
屏幕前的你,请深呼吸,找到一片内心的沉静,然后我们,准备启程……
当你在迷茫的时候该干什么?
作者|风墟
你需要「平静地独处」。
我这些年越来越理解的一件事就是:很多时候,能够“不做什么”比起“做什么”来更加重要。
当人在迷茫的时候,往往是由于对未来失去了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这个时候,他自然而然的会对未来产生恐慌和焦虑。
基于这种焦虑和恐慌的驱使,会令我们本能的想要“做些什么”来缓解、掩盖、和躲避自己的焦虑。
有些人会选择用工作,健身,看书等这些“上进”“努力”事情来掩盖焦虑,他们会认为,当他们在看书,健身,工作的时候是在“变好”,于是就能够在心理上获得一种“最起码我是在往好的方向前进”这种「幻觉」。
这样他就能短暂性的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他“好像”就知道了自己往哪儿走,于是就“暂时”不焦虑了。
有些人会选择用毒品,性爱,网游等来麻痹自己,他会不断地追求从这些事情上获得快感,从而麻痹和忽略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
总而言之,我们会拼命给自己设置一个目标来追逐,从而就能够确认自己的存在,不至于被对未来的恐慌所吞噬。
但事实上,我们的内在又好像是“分裂”的。
你一方面“想”追逐这个目标,另一方面又“不想”去做这件事。
或者是,今天你给自己定了一个一周目标,周一和周二你执行的很好,但是到了周三,你忽然丧失了所有的热情,对这个目标一点儿都不想去达成了。
那个“想”去达成目标的你就会很焦虑、很担心。
但这种焦虑往往不仅仅只是由这一件事你没有去做所引起的,而更可能是因为你被“如果以后我都是这样‘分裂’的怎么办?我要是永远像这样没办法执行了怎么办”这种更大、更深层次的担忧所引起的。
所以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尚未整合的自我冲突」。
应该有不少的人都熟悉精神分析中的“自我”“本我”“超我”这个精神结构的理论。
你的“本我”只贪图享乐,它只想追求当下的欢愉,而没有长远的眼光与对现实的认知和分析。
你的“超我”则是个英明神武的好人,它代表着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所以它总是和“本我”出现冲突。
你的“自我”是这二者的协调者和统筹者,它要尽力让二者不要总是打架而是协作共进。
当你对未来迷茫时,你深谋远虑的“超我”就开始担忧:以后怎么办?要是成为一个对社会没用的废物被别人看不起怎么办?以后吃不上饭怎么办?
“超我”就提醒“自我”与“本我”要赶紧想办法做些什么。
但是“本我”一摆手:“[超我]你想那么多干什么?来来来,让我们喝完这杯,还有一杯;再喝完这杯,还有三杯……”
“超我”表示我喝你妹啊,都火烧眉毛了你还喝喝喝喝!然后你的“超我”和“本我”就掐了起来。
于是,“焦虑”就因此而产生了。
由于我们的“自我”这个协调者往往发育得不是很成熟,所以它通常会拉偏架或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协调和处理这二者的冲突。
那些偏爱超我的人,就会用“工作、读书、健身”这些事情来缓解焦虑;
那些偏爱本我的人,就会用“网游、性爱、毒品”这些事情来麻痹焦虑;
但无论你是用哪一种拉偏架的方式获得了暂时的平静,这始终都不是真正的问题解决之道。
只要你“本我”和“超我”的冲突还在,你的“迷茫”就会一直存在,因为你会不断地试图寻找一个答案,于是你的焦虑和恐慌始终都无法真正被解决。
因为问题的本质在于你的内在精神结构的冲突,所以外在层面你所做的这些都无法“直接”对你的内在结构发生影响和作用,所有的外在行为,也包括心理咨询,都只能“间接”的去影响你。
我们时常说,要达成和父母的“和解”,要达成自我的“和解”等等,但这种“和解”本质上是无法被“催熟”的,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缘。
就像一对发生了激烈冲突的夫妻,你强迫他们握手言和,抱一抱,做个爱,假装一切都好了,这不仅是无益于根本问题的改善,反而还是有害的。
因为他们内心对对方的不满和怨恨还是存在的,用表面的平和将怨恨和不满掩盖住只会令矛盾在暗地里积累地越来越大,对对方的成见越来越深。
他们两个都需要时间去释放自己的情绪,反思自己的行为,再加上合适的时机,他们才能够“真正”地握手言和,并且不仅是会和好,而且还会比以往更加亲密。
而在你的“自我”“本我”“超我”这种“三角关系”里会更为复杂。
可能这三者都认为自己没有错,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事情。
本我认为它在努力让大家都快乐,
超我觉得自己在努力令大家在现实社会生活得更好,
自我在努力协调大家的关系。
但最后的结果是:你内在的这三个部分在不断地产生激烈的冲突,同时每一部分都觉得自己很“委屈”,会觉得其他的两个部分怎么就那么不“理解”自己呢?
有些人是他的自我经常和本我一起玩,他会逃学,追求性爱,没日没夜地打游戏,那么超我就总会感觉自己“被冷落”;
有些人是他的自我经常和超我一起玩,他会很有责任心,拼命工作,很少享受,那么他的本我也总会感觉自己“被冷落”;
这种“被冷落”所导致的一个很有可能的直接结果就是:你的这一部分精神结构会退化、萎缩。
一个天天加班的工作狂会逐渐无法享受到快乐,有时候他不得不通过SM、吸毒等这些高强度刺激的事情来令自己获得享乐体验;
一个总是放纵自己的人会逐渐丧失自制力、上进心、和道德感,他可能一辈子都在自身的欲望上兜圈子,而无法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和自我实现;
至于那些没有“自我”,强行要“本我”“超我”一起玩的人……我们通常会在医院精神科见到他们。
所以为什么在一开始说,当你陷入迷茫的时候你应该让自己「平静地独处」呢?
因为你需要给自己的内在精神结构以时间和机会去沟通、冲突、协调、成长、退行、整合、分裂。
当你的内在精神结构出现冲突时你的确是很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本身就是你的自我在整合的过程。
我们甚至可以稍稍偏激的理解为:人格整合的过程,就是痛苦的过程。
但这个时候有人可能会说:那我痛苦了这么久,也有很多人痛苦了一辈子,但精神结构却始终没有得到整合,我的确经历了痛苦的过程,但最后却并没有完成整合,这是什么原因呢?
从根本上来讲,痛苦分为两种。
一种是直接的痛苦。
另一种是试图逃避痛苦所带来的痛苦。
比如:一个人在失恋了之后,为了逃避失恋的痛苦而马上找了一个新欢。但他和这个新欢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相处,反而是对双方的折磨。
再比如一个人为了逃避承担责任的痛苦而做着一份简单轻松的工作,这个时候他必须承受的是面对枯燥的生活和无意义感的痛苦。
当我们直面第一种痛苦,并能够从这种痛苦中吸取经验和反思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获得成长,精神结构才能够得以整合。
而第二种痛苦往往只会给我们带来折磨和损耗,它不仅无益于我们精神结构的整合,反而会加剧我们内在自我的分裂。
但这第二种痛苦在我们的生活中太过常见了,并且每个人都有逃避痛苦的倾向,以至于我们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种痛苦的存在。
当我们在迷茫时,很多我们试图去做的事情,其动机往往都是第二种,即逃避焦虑和恐慌带来的痛苦。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在迷茫的时候“做些什么”的原因,很有可能是,你做得越多,焦虑越多;焦虑越多,就越迷茫。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平静地独处」就能够让我不迷茫,不焦虑了吗?
恰恰相反,让你平静地独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更好地迷茫、更好地焦虑。
“那迷茫、焦虑,这些问题就不解决了吗?”你接着问。
首先,迷茫和焦虑本身并不是问题。
其次,迷茫和焦虑是无法被“解决”的。
最后,也许“不解决”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你觉得看到现在反而更糊涂了?
那就翻上去重新再看一遍,我想你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以上。
哈哈哈哈哈哈,我怎么可能那么坏,讲到最紧要的关头就不讲了呢!
你听好。
让自己“平静地独处”的目的,是「允许」你的内在起冲突。
允许冲突的发生,是为了「和解」的达成。
就像一对情侣吵架一样,只有令他们彻底的把各自对对方的不满、对对方的不爽、对关系的不满意全部都倾吐出来,发泄出来,这个冲突的过程也许会很激烈,甚至会动手。
但重点在于,只有冲突发生,双方才能够出现“深层次的”、“真实的”沟通,信息才能够得以交流,问题才能够得以暴露。
然后,冲突才能够被解决。
双方才能够相互理解,才能够意识到自身有哪些问题,才会去反省,才能够改进。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冲突的过程中,双方加深了了解,所以,在对未来的愿景上才能够出现统一和整合。
没有“真正的”冲突,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和解。
让自己“平静地独处”,就相当于是你在允许你的内在出现争吵,相互表达看法,试图相互说服。
更重要的是,只有你给自己时间和机会,很多深层次的认识,很多一直隐藏的想法才能够浮现出来,这才能够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和解”。
也许你在今天很迷茫的时候,决定要开始健身和写小说。
在经过三个月“平静地独处”之后,你的决定还是要健身和写小说。
表面看起来你的行为是一样的,但这两者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是前者的动机是逃避驱力,而后者的动机是追求驱力;
然后是在前者中,你的这个决定还是会不断地受到你内在其他精神结构部分的冲击,可能到了明天你就会犹豫这个决定该不该做;
但是在后者中,你的这个决定却是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做出来的,这个决定是稳固的、是成熟的。
用最直白的比喻来说明,就相当于是:有几个人在争当谁是老大,前者的情况是,你随意指定了一个人做老大,那么其他几个人当然会不服,想反抗;
而后者却是,你让这几个人自由厮杀,最后胜出的那个人,他有着最强的拳头,他有着不可违抗的威严,所以这个人当老大是没有人再敢反抗或者不服的了。
而如果你这个时候试图要做些什么来“解决”你的焦虑,你去健身,你去打游戏,你去泡妹子。
就好比你强行把一对吵架的情侣分开,或是带他们去玩很刺激的游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他俩都很开心,但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丝毫的帮助。
舒利迭以联合用药形式,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哮喘。这可包括: 接受有效维持剂量的长效β受体激动剂和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 目前使用吸入性皮质激素治疗但仍有症状的患者。 接受支气管扩张剂规则治疗但仍然需要吸入性皮质激素的患者。 注:本品对50μg/100μg规格不适用于患有重度哮喘的成人和儿童患者。
健客价: ¥215该血糖仪产品适用于测量18周岁及以上的成人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血糖仪用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扫描检测仪中内置的血糖血酮检测模块可用于测量采自指尖、前臂、上臂或拇指根部新鲜毛细血管全血中的葡萄糖浓度,和采自指尖和静脉的新鲜全血中的β-羟丁酸浓度,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也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血糖仪与其配套的辅理善瞬感软件可以帮助患者或医护人员查看、分析和评估
健客价: ¥1368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健客价: ¥9.5该产品适用于测量18周岁及以上的成人组织间液中的葡萄糖水平,用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扫描检测仪中内置的血糖血酮检测模块可用于测量采自指尖、前臂、上臂或拇指根部新鲜毛细血管全血中的葡萄糖浓度,和采自指尖和静脉的新鲜全血中的β-羟丁酸浓度,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筛查,也不能作为治疗药物调整的依据。与其配套的辅理善瞬感软件可以帮助患者或医护人员查看、分析和评估由扫描式葡萄糖监测
健客价: ¥456舒利迭以联合用药形式(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皮质激素),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哮喘。这可包括:1.接受有效维持剂量的长效β2-激动剂和吸入型皮激素治疗的患者。2.目前使用吸入型皮质激素治疗但仍有症状的患者。3.接受支气管扩张剂常规治疗但仍然需要吸入型皮质激素的患者。
健客价: ¥143补肾益精。用于肾虚精亏所致的阳痿不育、遗精早泄、腰痛、尿后余沥。
健客价: ¥17.9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健客价: ¥16.5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健客价: ¥40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良好的降低眼内压疗效。对于某些继发性青光眼,高眼压症,部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其他药物及手术无效的青光眼,加用本品滴眼可进一步增强降眼压效果。
健客价: ¥11.5舒利迭以联合用药形式(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皮质激素),用于可逆性阻塞性气道疾病的常规治疗,包括成人和儿童哮喘。这可包括:1.接受有效维持剂量的长效β2-激动剂和吸入型皮激素治疗的患者等。
健客价: ¥330用于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健客价: ¥14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用于肝郁伤神所致的失眠症,症见:失眠多梦,精神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苦满或胸膈不畅,口苦目眩,舌边尖略红,苔白或微黄,脉弦。
健客价: ¥42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健客价: ¥13.9滋阴清热。用于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健客价: ¥10.9用于防治维生素B族缺乏症,也可用于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的辅助治疗。
健客价: ¥2益气养阴,活血健脑。用于气阴两虚、瘀阻脑络引起的胸痹心痛,中风后遗症,症见痴呆、健忘、手足麻木症,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健客价: ¥67益气,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亏,心悸气短,自汗。
健客价: ¥15.8益气化瘀。用于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气滞血瘀证、症见胸痛,痛有定处,胸闷憋气;或眩晕、心悸、气短、乏力,舌质紫暗。
健客价: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