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
那一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
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觉得,
整个研究界都在关心,
人为什么生病、失败、潦倒,
却没有人仔细研究一下,
人如何才能健康、成功、幸福?
于是乎,博克提出了一项,
雄心勃勃的研究计划:
追踪一批人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
关注他们的高低转折,
记录他们的状态境遇,
即时记录、滴水不漏。
最终将他们的一生转化为一个答案:
什么样的人,最可能获得人生的幸福?
这个计划选定的追踪对象,
全部是当时哈佛大学的精英本科生,
博克认为他们有很强的自制力,
对他们进行跟踪分析,
一定能全面找到促使这群优秀年轻人,
获得人生幸福的各种心理和生理素质。
哈佛大学的校队精英,高智商和健壮的体格
带着良好的愿望,
他组织了一支横跨各领域的科研团队,
成员来自医学,生理学,人类学、
心理学、精神医学和社会工作,
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阿道夫·迈耶。
阿道夫·迈耶,对整个20世纪精神医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泰山北斗
基于医学记录、
学业成绩和哈佛的推荐,
研究团队选取了268名学生,
作为实验对象。
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堪称完美:
他们是美国最好的大学里的学生,
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学业优良。
和格兰特研究项目并驾齐驱的,
还有一个名为“格鲁克研究”的项目。
这个项目由哈佛大学教授、
波兰裔美国犯罪学家谢尔顿格鲁克主持,
研究对象包括456名,
出生于波士顿附近贫困家庭的年轻人。
他们大部分住在廉租公寓里,
有的家庭甚至连热水也没有,
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也没什么文化。
最终,两个项目合并,
这724名男性被全面追踪分析,
组成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研究之一,
TheGrant&GlueckStudy。
至今为止,这个项目,
已经持续了70多个年头。
相关负责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博克医生为追踪对象做体检分析,上世纪20年代拍摄
每2年,这批人都会接到调查问卷,
他们需要回答自己身体是否健康,
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质量如何,
事业成功失败,退休后是否幸福。
研究者根据他们交还的问卷给他们分级,
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
乔治·范伦特,曾经的项目负责人
每隔5年,会有专业的医师,
评估他们的身心健康指标。
每隔5-10年,研究者还会亲自拜访,
通过面谈采访,更深入地了解,
他们目前的亲密关系、事业收入、人生满意度,
以及他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是否适应良好。
这724名男性可谓是,
“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彻的一群小白鼠”,
他们经历了二战、经济萧条、
经济复苏、金融海啸…
他们结婚、离婚、升职、当选、
失败、东山再起、一蹶不振…
有人顺利退休安度晚年,
有人自毁健康早早夭亡。
这里面包括形形色色的人,
也记录形形色色的人生。
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贩走卒,
也有后来成为民权运动家的领袖,
甚至还有国会议员,和一名总统,
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尼迪。
据说肯尼迪的资料要到2040年才能解封
现如今,这群人里面,
还有许多人健在,已是90多岁高龄,
项目能持续如此之久,
连哈佛自己都深感意外。
70年间,相关负责人每隔一段时间,
就会将追访的资料整理成书籍,
作出一些概括性的结论。
最近一本,便是2012年的,
《TriumphsofExperience》。
第三本书,《经历的胜利》
那么,七十多年来,
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和医疗记录,
最终给了人们怎样的启发呢?
究竟什么样的人,
最终能够比别人活得更有幸福感?
2015年,项目第四代主管,
哈佛医学院教授RobertWaldinger,
在TED上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是社会名望吗?
是财富的拥有程度吗?
还是获得世俗社会眼里,
所谓的巨大成功?
不,幸福和它们没有直接关系,
经过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观点提炼,
哈佛大学告诉我们:
只有好的社会关系,
才能让我们幸福、开心。
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好,
还是从贫民窟走出来的人也罢,
不管你是风光万丈,还是碌碌无为,
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
是我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
100多年前,
马克·吐温回首自己的人生,
写下这样一段话,
那是对我们最好的启示:
“时光荏苒,生命短暂,
别将时间浪费在争吵、道歉、
伤心和责备上。
用时间去爱吧,
哪怕只有一瞬间,也不要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