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得为孩子安排好人生每一步
你是不是得了这个时代最大的病
有一种状态例证,孩子在校考试/表现不好,头皮一紧“完了完了,以后怎么办,这点儿事情都做不好,他今后还能做什么?”甚至半夜起床都在上网搜索“神奇方法”。焦虑孩子说话问题,焦虑孩子小动作问题,焦虑孩子礼貌问题,焦虑孩子暴力行为,焦虑孩子不能主动,焦虑孩子缺乏自信……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接踵而至。
焦虑有益还是有害,关键在于度——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老虎会吃了你,非常危险;狐狸会吃你家的鸡,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野猫会偷你家的鱼,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但你辛苦一点儿,多打点儿鱼就弥补了。
面对这三种危险,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狐狸次之,野猫最少。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有位女生给在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最近还交了男朋友。他虽然只是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
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好了,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是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
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一下父母,等到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出她真正遇到的问题。
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担心的问题(野猫级别),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骗相比(老虎级别),其实算不上什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老虎级别,比如,那些影响孩子健康、乃至威胁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有的属于狐狸级别,虽然不致命,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比如道德品质、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
遇到老虎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整夜睡不着觉、心急如焚,想尽一切办法全力解决;遇到狐狸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一步一步认真解决;而那些野猫级别的问题,你当然也要应对,但完全没必要彻夜不眠、大动干戈。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
但人的注意力有限,
理性为孩子判断才是最真的。
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比如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
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将某些“刻板”转化为孩子自身发展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这里我们要强调——谱系孩子并非特殊病症孩子,他成长的一切都和普通孩子一样。标签化是不可取的。
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家长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好比说:“他做来这个,那个也不能做”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很多家长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可以相互比较不能以偏概全
一位关系特好的小龄家长对我说:“我也想按照你讲的方法育儿,可是不行啊。我家孩子太差了,没有一点儿竞争力,不给他额外训练怎么行呢?”
这个小朋友我也认识——非常活泼可爱,我很奇怪她的家长为何会说他太差:“他怎么太差了?我觉得不比别人差啊。”
这位家长掏出手机,一边说一边划拉着手机屏幕给我看:“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们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他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他似的!”
“你说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孩子吧?你让自己的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这么比还怎么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不会写字的比写字、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
“当然不能那么比,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
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也就是以偏概全。她在找老公时,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商、和C罗比
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有了微信之后就不同了。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画的,肯定是那些画画特别好的孩子的家长。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有4个家长发了,那也才占班级人数的10%,但是你一天看到4个孩子画的很漂亮的画,还能沉得住气吗?要知道,这不是艺术学校那些遥远的天才们画的画,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啊。这时候,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画得最好的10%的尖子,而错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
更糟糕的是,父母还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成为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一样,虚构出来的人物。你在买车时不会要求既要有德国车的安全,又要有日本车的省油,还要有美国车的宽敞,最后还得是国产车的价格。
但到一说到孩子,却理直气壮地今天拿他的成绩和学习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后天拿他的情绪和“乖”孩子们比。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这也是取样偏差的错误,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样本。
这些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
因为你太焦虑了,过于担心那些“素质”、指标对孩子的影响。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但这些指标并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标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这样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孩子大部分的缺点都符合心理发展规律
有些家长的焦虑倒不是来自时代,他们的心态比较开放,不和别人比较,没有一定要让孩子出人头地或者达到父母的预设目标的想法,可他们仍然焦虑。为什么呢?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家长的心里话。
抱怨不听话:
“我真是受不了这孩子了!超出我能忍受的极限了。我就没见过这么不听话、这么能闹腾的孩子!我叫他往东,他一定要往西;我叫他赶鸭,他一定要撵鸡;叫他刷牙、洗澡,不做;叫他讲礼貌,不讲;不许他吃零食,他偷偷吃;不许他看电视,他偷偷看。现在连说谎都学会了,明明偷吃了薯片,还在口里嚼呢,还面不改色地说‘我没吃啊’。我真是担心啊,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
抱怨不爱学习:
“唉,我家孩子,一点儿毅力都没有。见到什么都感兴趣,什么兴趣都过不了三天。报了很多学习班儿学了一两次就不愿意去了。唯一最感兴趣的就是玩些奇怪的东西/爱吃,这以后怎么办?难不成在家里蹲啊。
抱怨性格太极端:
“我家孩子是不是太
自闭?以前很活泼啊,几岁以后反而“退化了”。他明明认识很多人,都走到人家旁边了,可就是不和人家打招呼;都拿起人家的玩具一起玩了,可就是不敢和人家说句话。这可怎么办哪?
这些父母是因为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而焦虑,想管孩子又不知道如何管。
每个年龄段都有适合孩子发展的阶段,有些问题是可以顺其自然学习而发展的。
自闭症儿童的确有不同之处,因为他们很少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又被认定是一群病人(或者直接就是自闭症本身),所以没有人想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剩下来的只有指令性的“矫正”和对象化的“治疗”。在这种情境下,家长的处境也很被动、无奈,然后无奈的罗列起来的一个清单。把孩子的行为视为怪癖,试图消除这些行为,像修理机器一样把孩子“治愈”。
我们不必改变孩子所有缺点
你可以想一想,在孩子惹得你头大的那些问题里,是不是看到了你自己的影子?
我的孩子做作业拖延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写这本书时也是各种拖延;孩子在弹钢琴遇到一个挫折就要放弃时,我就想起我自己,在研究中遇到一个阻碍就轻易放弃了;孩子在我们不给他买玩具而哭闹时,我就想起我自己,为了多年前未达成的一个心愿,至今耿耿于怀····
区别只是在于,我比孩子的能力更强,所以他遇到的那些困难,在我看来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
“不就这么点儿作业吗?赶紧做完了就可以睡觉了!”
“这一段钢琴是有点儿难,但是再多练一个小时,你肯定可以拿下,一小时的功夫你都下不了吗?”
“一个玩具就哭闹成这样,你还有没有出息?”
如果有了这样的念头,我就无法接受他的这些行为,觉得他不勤奋、没毅力、没出息。当我遇到写书、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不会这么责怪自己,却没有想到,作业、钢琴、玩具对于孩子的挫折,一点儿不比写书、研究、旧日遗憾对我的挑战小。如果我可以轻易地原凉自己,为什么不能原谅孩子呢?
当然,接纳孩子的缺点,不等于不需要帮助他改正。
我们又要讲回“缺点=问题行为?”谱系孩子的问题行为总是被放大,有些家长和老师在潜意识里面认为孩子做恰当行为是应该的,忽略对恰当行为的强化和反馈,而导致孩子恰当行为的维持不够牢固,没有走到最后的泛化阶段。最后将所有问题都归类于“不良行为问题”。
看看自己吧。比如我,确实不够勤奋,不够自律,也不好强,但那又怎样呢?我依然有了自己热爱的幸福家庭,有一份自己喜欢、非常有趣的事业,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支撑家庭。
我需要改正所有缺点吗?那会不会也失去了我的优点呢?诚然,如果我把那些缺点都改正了,我的人生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但是,那一定就是我更想要的人生吗?
如果我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又为什么要强迫孩子改正所有的缺点呢?何况,不许孩子拖延、做白日梦,会不会也遏制了他的创造力呢?一定要孩子不停地努力、奋斗,会不会损害了他内在价值观的自发成长呢?
归根到底,孩子和你一样,有缺点是正常的。你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也就不应该奢望有完美的孩子。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一方面,这是大自然的奇妙设计。但更重要的是,他是你亲生的。
说着说着就多了,中心思想希望大家看明白,无论大龄小龄星儿家长都非常艰辛,我能体会到“全世界都给我加压”的那种焦虑感,但是孩子是自己的,我们需要替孩子规划未来,但不能替代孩子生活。真切无误地理解他们,并改变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们更好的生活和发展,做合格的铺路人和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