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疾病 > 其他疾病 > 尿床会“伤”孩子? 家长需谨惕可能会患“遗尿症”

尿床会“伤”孩子? 家长需谨惕可能会患“遗尿症”

2017-11-22 来源:南京精神心理健康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遗尿症也称为功能性遗尿,是指本应建立膀胱控制能力的年龄之后出现与任何可知的结构问题不相关(如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形态正常)的尿液非自行排出。一般指熟睡之后出现的尿液逸出的现象,没有器质性遗尿。

  小科普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2~2.5岁左右就能控制夜间排尿,能够坚持夜间起夜一次或一泡尿到天亮,但是夜间仍可能无意识排尿,这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孩子长大就能够主动控制夜间排尿。如果孩子5岁后仍频繁尿床,就可能患上了“遗尿症”,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和生长发育,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智商水平。

  长期尿床

  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小时候都有尿床的经历,因而当自己的宝贝经常尿床时,也认为是正常的,等长大了就会好。实际上,尿床会使孩子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

  ?生理影响

  长期尿床会打扰孩子的正常睡眠,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体格生长发育。

  ?心理影响

  遗尿会使孩子产生其他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如孤独、羞愧、胆怯、焦虑、叛逆或自卑,注意力不集中、害怕社交活动甚至不敢参加在外过夜的活动,造成孩子的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智商的降低或智力水平提高减慢。

  5大细节

  培养孩子排尿好习惯

  孩子1~1.5岁左右,家长就可以开始培养孩子主动控制排尿的习惯:

  ①平时妈妈上卫生间可以带着女孩子,告诉她应该这样做便盆或马桶上尿;爸爸带着男孩子去卫生间,示范如何往便盆或马桶里尿。

  ②教会孩子使用口头语言或者肢体语言向家长表达自己要尿的意愿。

  ③当孩子在卫生间自己排尿成功后,家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孩子,孩子就会明白这样的小便行为是对的,而且会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自己也会感到身体舒服,以后孩子就会乐于重复这个行为,逐渐养成去卫生间小便的好习惯。

  ④如果孩子出现反复,例如孩子可能已经学会了去卫生间小便,偶尔也有的时候会发生往地上小便或者尿湿裤子的情况,此时家长不要训斥孩子,耐心告诉他下次应该去卫生间便盆或马桶里尿,尿湿裤子是很不舒服的。

  ⑤排尿的训练最好选择在夏天,因为此时尿湿了裤子容易处理,孩子也不会受凉。

  遗尿症

  5岁后仍频繁尿床

  遗尿症也称为功能性遗尿,是指本应建立膀胱控制能力的年龄之后出现与任何可知的结构问题不相关(如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形态正常)的尿液非自行排出。一般指熟睡之后出现的尿液逸出的现象,没有器质性遗尿。一般分为两种:

  ?原发性遗尿症

  幼儿3岁以后白天不能控制排尿或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自觉排尿,除先天性和后天性疾病引起尿失禁,称为原发性遗尿。这种情况目前很少采取治疗手段,自愈可能性很大。

  ?继发性遗尿症

  如果孩子2~3岁时已经能够控制排尿,但是在4~5岁时夜间又出现遗尿,每周至少2次,并连续3个月以上,临床上称为“继发性遗尿症”(又称为晚发性遗尿),此病男孩比女孩多见。

  造成孩子这种异常行为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①某些疾病引起:如泌尿系统疾病或全身疾病引起全身虚弱造成功能失调,当原发病好转,全身情况改善,遗尿也会消失。

  ②长期精神刺激或突发事件引起:造成孩子紧张焦虑、惶恐不安等心理因素,而导致改变排尿的习惯而遗尿。

  5大措施

  做好家庭护理

  除了给孩子进行治疗外,家长要理解孩子遗尿不是一种故意的行为而是疾病所致。发生这种状况时,家长应做好以下措施:

  A.教育孩子要适度

  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过度刺激孩子,否则会强化孩子遗尿的行为。同时需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充满信心战胜疾病。

  B.晚餐后不要喝过多的水

  少量喝水和含水多的食物,绝不能喝利尿的饮料。

  C.白天减少刺激

  不要让孩子玩得太兴奋,或者受到一些意外的刺激。

  D.做好尿床的预防措施

  随时提前叫醒孩子起床小便,例如,临睡前一定要让孩子尿一次,如果孩子夜间不停地翻身,就要叫他尿,养成良好的条件反射。

  E.不要责备、羞辱孩子

  禁止让孩子穿尿裤,不要讽刺打击孩子,要保护孩子的隐私。因为孩子也是要脸面的。

  如果以上措施不能取得很好效果的话,就需要请医生用药来治疗了。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