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精神治疗 > 自言自语:是“病”还是“药”?

自言自语:是“病”还是“药”?

2017-08-20 来源:杭州宝善堂医院精神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英国班戈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出声地自言自语事实上可提高个体在任务中的控制能力,效果显著优于不出声的自言自语。

  人在儿童期会依靠内部语言思考自己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常通过“自问自答”方式进行。有些成年人因成长过程中对外沟通不足、语言转换发展受阻,会延续儿时自问自答的心理模式。

  比如我们一直在跟自己默默对话;不只是“我的钥匙放哪了”这种,每天凌晨3点,我们可能都在跟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度的、先验性的对话。这样的内在对话就是非常有益的,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特殊的意义,包括帮助我们组织想法、制定计划、巩固记忆及调节情绪。换言之,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我。

  大声说话可能是这种内在沉默对话的延伸,只是不自主地触发了特定的运动指令。心理学家曾观察到,蹒跚学步的小孩在发展语言功能的同时开始控制自己的行动。当触碰到一个热的表面时,小朋友一般会大声说出“热、热”,然后移开;这种行为可延续至成年期。

  然而,心理学家表示,自言自语很可能不是控制自身行为的唯一通路,而是我们在默认状态下所倾向及使用的方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总能控制我们的语言。很多情况下,我们的内在对话可能导致问题。凌晨3点,如果我们自言自语,我们一般可以停止思考,继续睡觉;然而,强迫自己不要思考只会导致你思绪万千,激活各种各样的思考和内在对话,且方式近乎随机。

  这种激活态很难控制,但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将注意力聚焦于某个事情上,似乎可加以抑制。例如,阅读一般可以有效抑制内在对话,故可视为睡觉前放松思维的较为理想的活动。

  出声VS.不出声

  你的内在对话可以帮助你整理思路,使其灵活适配于变动的指令。然而,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否有问题?相比于不出声又如何?

  英国班戈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出声地自言自语事实上可提高个体在任务中的控制能力,效果显著优于不出声的自言自语。研究者给予28名受试者一组书面指令,要求他们默念或出声读出来,并测定了这些受试者的注意力及任务表现。结果显示,出声时上述两个指标均更为理想。其中,出声的大部分优势单纯来自于听到自己说话,因为听觉指令在控制行为方面的效果优于书面信息。如果我们试图通过自言自语提高任务中的控制力,出声的效果会好很多。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体育竞技人士,如网球运动员,经常在比赛中自言自语,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说一些“Comeon”之类的话,以帮助自己提高对比赛的专注度。事实上,能够形成明确的自我指令(如Comeon)恰恰是我们控制认知的最好工具之一,且出声时的效果更好。

  总而言之,在没有神游的情况下对自己大声说一些话,可能是认知功能水平较高的信号;它可以提高你在智力层面的竞争力,而非一种精神病态。那些疯狂科学家自言自语、似乎迷失在内在世界中的刻板场景,可能恰恰反映了一名天才正在使用所有可使用的手段,以增强自己的脑力。

  区分正常的和病态的自言自语

  上面我们说到,生活中你会激活各种各样的思考和内在对话。研究者发现,即便在进行无关任务时,焦虑抑郁患者很容易激活这些“随机”的想法。我们的精神健康似乎同时依赖于两种能力:激活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想法,以及抑制与当前任务无关的想法,后者即所谓的“精神噪音”。一些临床技术(如正念)旨在整理心智及减少压力,自言自语也许强化了正念的功效。但当走神已经完全失去控制时,我们会进入到一种类似于梦境的状态,其中充斥着不连贯及不适切的对话,此时即可视为精神障碍

  通俗来讲,正常的自言自语有对环境的掌控。正常成年人的自言自语,总是对环境有很严格的选择,在安全、私密的环境里,这一模式容易外化。但在公开场合就不会自言自语。而且,正常的自言自语,说的人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通过解释,别人也能够理解。

  但如果是病态的自言自语,可能就不会有这种对环境的掌控,基本上是不分场合的。而且,自言自语的内容也是怪异的,听得人不明白,说的人自己也不明白,因为他可能是在跟幻觉对话,或者就是思维的分裂,在别人看来,很不协调。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