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同情心涉及心智推论能力

同情心涉及心智推论能力

2017-04-11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前额叶发育完善之后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例如,孩子开始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事件了。此外,我们也学会了通过观察他人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来了解我们自己。

  孩子第一次撒谎的时候,在愤怒之余,你不妨稍微平静一下,思考一下他人生中的这个重大事件。虽然我们希望孩子诚实,但是具备撒谎的能力其实是他们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即便孩子只是尝试去撒谎,这也表明他觉得他可以操纵成人的认知;同时,这还表明他知道别人也有想法,其中的一些想法跟现实相互矛盾。了解到“别人也会有错误”是孩子正常发展的一部分,而且似乎是人类所独有的。

  人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会建立联盟,通过一些手段获得地位,会相互安慰,还会一起游戏。有的时候,我们还在一起评头论足,猜测别人的动机。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我们具备思考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在此,我们将介绍与这些活动相关的神经系统如何工作,并给你提供一些建议,帮助你观察这些特征如何出现在孩子的身上。

  这种思考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被称作为“心智推论能力”,包括好几个不同的组成成分,不同成分出现的阶段是不同的。早在3个月大的时候,婴儿就将世界分成了客体和主体两个部分(参见第一章)。他们识别主题(作出带有目的和指向性的动作的人)的能力是他们能够理解他人思想的基础。

  根据所依赖的神经系统,“心智推论能力”可以分成两类。在2岁以前,儿童开始学会对他人的感知和愿望作出响应。这是第一个阶段。2-4岁时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逐渐发展出了一套体系,能够思考以及说出他人的想法。到了4岁左右,儿童的心智推论能力就已经发展成熟了。

  对别人的感受的理解可以发生在不同的层面。脑中包含一个快速加工情绪刺激的系统,会对别人的感受做出传染性响应。这个过程会涉及感觉皮层、丘脑以及杏仁核。如果加工的时间足够长,还会涉及其他皮层区域,包括颞叶和额叶,从而形成一种认知模式,即同情。

  跟某些大众心理学的观点相反,其实很多动物也有上述那种传染性的同情心。例如,如果猕猴发现它拖动链子会导致另一只猴子受到电击,那么它就会停止拖动,即便它知道拖动链子会带来大量的食物奖励。老鼠也会相互帮助。当一只老鼠被吊在空中,不停地扭动身体并发出尖叫时,另一只老鼠会反复按压杠杆,使悬空的老鼠回到地面,并始终跟这只老鼠待在一起。所以,就像最早由查尔斯.达尔文所提出来的那样:最基本的同情心(希望帮助自己的同类)在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

  猿类的新皮层要比老鼠或猴子大很多,所以它们的同情心包含更多的认知成分。例如,黑猩猩会安慰生病或受伤的鸟,温柔地抚平它们的翅膀,帮助它们起飞。(由于缺乏更高级的思考能力,它们有时候会从高处把鸟抛下来。)还有报道说,它们也会帮助不熟悉的心情不好的人。

  随着新皮层的发育,儿童会从与老鼠和猴子类似的同情心过渡到跟猿类相似的同情心。正如很多父母或者看护者所看到的,在育儿所了,某个婴儿的哭泣通常会引起其他婴儿的一连串的哭声。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同情心带来的反应变得更加复杂了。儿童会模仿其他心情不好的儿童的行为,就好像在努力利己别人的感受一样。很快,他们就从体验别人的抑郁心情转变为帮助别人。在1岁以后,幼儿会通过轻轻拍打、拥抱或者亲吻来安慰更小的弟弟妹妹。同样,他们也会给疼痛中的成人拿来一块安全毯(一种供婴儿抓摸吮咬,使其获得安全感的毯子)。

  婴儿的脑如何产生传染性的同情心的呢?很多科学家相信,如果要识别他人的情绪,首先自己必须体验过这种情绪。其实,关于成人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发现,当体验到厌恶的感受时,脑岛会被激活;当看到别人厌恶的表情时,脑岛也会被激活。同样,当我们看到吓人的表情和体验到恐惧的时候,杏仁核会被激活。

  通过内化别人的情绪,儿童发展出了感知他人欲求的能力。这种能力在1岁时就已经很明显了。如果婴儿看到某个人带着积极的情绪注视着某个物体,那么,他就会预期这个人会伸手拿这个物体--如果这个人没有伸手去拿,婴儿就会注视更长的时间。(这种违反预期的测量方法--即观察预期之外的某个事件发生时,婴儿的自然注视事件是否发生变化,是测量婴儿心理发展状况的方法之一。参见第1章。)在14-18个月大之间,婴儿获得了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当大人示意他喜欢某种食物的时候,婴儿就会把这种食物给他,无论婴儿自己是否喜欢。如果你的孩子递给你一块芦笋,你就会发现这一点了(假设你喜欢芦笋)。同时,儿童也开始具有了感知别人对自己的感受的能力。

  在这些社会性情绪发展起来的同时,在13-25个月大时,婴儿也开始发展出理解他人的感知和愿望的能力。在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让25个月大的孩子看到这样的情境:一只由人装扮的熊把一个玩具放进两个盒子中的一个,让一名旁观者来找。“熊”趁着那个人看向别处的时候,偷偷地把玩具移动到了另一个盒子里。当那个人转过身来开始找玩具的时候,婴儿会注视原来那个放玩具的盒子,好像预期这个人会犯错一样。在另一些测验中也发现,如果某人表现出他知道某件他并不该知道的事情(例如可口的点心已经被偷偷移开)时,那么孩子注视的时间就会更长一些。以上例子可以作为游戏,供你和孩子来娱乐--当然,也可以帮助你了解孩子的心智发展呢过程。

  这种复杂的心智能力是人类所独有的,但是黑猩猩跟人类已经非常接近了。它们会伸手去那只有自己看得见的食物,而不去拿大家都看得见的食物。不过,研究人员尚未找出让猩猩对其他猩猩或人的错误的想法做出反应的方法。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心智推论能力的发展还有另一个困难需要克服:他们必须学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意识到了别人的错误想法。从儿童能够讲话开始,这种能力就出现了。在心智推论能力的一个经典测验中,会让孩子听一个关于两个女孩--萨利和安妮的故事:萨利有一个带盖子的篮子,而安妮有一个盒子。当她们在一起的时候,萨利把一个玻璃球放进了自己的篮子里,然后离开了。当莎莉离开的时候,安妮把玻璃球挪到了自己的盒子里面。当萨利回来的时候,她会到哪里去找她的玻璃球呢?大多数学龄前儿童会指着安妮的盒子,玻璃球的确在安妮的盒子里。只有4岁左右的儿童会认为萨利会到自己的篮子里面找,因为萨利会错误地认为自己的玻璃球仍然放在自己的篮子里面。

  思考别人的想法和愿望的能力可能是从先前的、更为基本的能力发展而来的。关于成人脑活动的研究能够提示这些早期的能力涉及的脑区。研究发现,当人们觉察到主体的时候,颞上沟后部的一个区域会被激活,而当社会性知识产生的时候,颞叶端则会被激活。当另一个人的注视点移动,或者注视的方向发生改变的时候,提示了这个人的意图,这时观察者的顶下小叶会被激活。

  脑中负责心智推论的关键部位是内侧前额叶。当要求人们区分某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现实世界中的状态时,这个区域会被激活。当出现幽默、尴尬和其他与道德相关的情绪的时候,这个脑区也会被激活。这个脑区的发育相对较晚,与长距离连接额叶和颞叶的纤维束的发育类似,这可能也是为什么这些能力都是在孩子4岁左右才开始出现的原因。

  2岁左右,儿童会开始晚一些简单的假扮游戏。一年后,他们的理解能力开始变得更加精细化,会做一些诸如晴天穿上雨衣和靴子,假装在水中嬉戏的事情。发展心理学专家艾利森.高普尼克称之为“装傻的心理状态”(sillymentalstates)--这种心理状态被称为第三种状态,跟通常所说的智慧和绝对的无知相区别。傻傻的样子是故意装出来的,只是为了好玩。当孩子看木偶剧,冲着里面的英雄大喊“小心”的时候,或者当你假装不知道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体验到这种状态。达到这种状态的能力可能是心智推论能力得到完全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个年龄的儿童能够记得自己之前所扮演的角色。不过奇怪的是,他们记不得自己前面的心理状态。例如,如果你给一个饥饿的孩子午饭,当他吃完以后,他就记不得自己在吃之前的饥饿状态了。同样,如果你用一个铅笔盒跟孩子玩游戏,当你打开铅笔盒,里面出现的是蜡笔而不是铅笔的时候,孩子会感到惊讶,但是一旦他看到蜡笔之后,他就不记得刚才想的“盒子里面应该是铅笔”的事情了。成人有时候也会记不起过去的心理状态,例如当他们乘坐云霄飞车后,不记得自己乘坐时是否喜欢云霄飞车。也许,你的身边就有一两个这样的人。

  “思考自己的过去或者未来”跟“思考别人的想法”是密切相关的。两种能力都需要自我投射--即思考当前不属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切换视角。这些能力需要大部分前额叶皮层的参与,而这部分在发育过程中是最晚成熟的。

  前额叶发育完善之后还有其他的一些影响。例如,孩子开始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事件了。此外,我们也学会了通过观察他人以及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来了解我们自己。最后,“把感觉和注意力投注到他人身上”的能力是宗教信仰的必要组成部分,因为宗教信仰需要人们相信看不见的目标。虽然撒谎在社会上和家庭生活中通常是不允许的,但是它也为你理解孩子的想法提供了一个窗口。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