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孩子,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是她定义的“特别时间”的基础。正如惠芙乐所指出,游戏,是孩子向我们诉说生活的方式。因此,玩他们想玩的游戏,用他们希望的方式玩,就是我们真正聆听孩子的方式。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我们想要跟别人说些什么,但对方不停打断或是转移话题,或是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该怎么感觉。我们讨厌别人这样,但我们对孩子也会做同样的事,这不是了解孩子感觉或思想的好方法,玩他们的游戏、用他们的方法才对。
当然,在我们能够玩孩子想玩的游戏之前,可能需要和他们一起做些准备。不幸的是,当我们说“我不想玩”时,他们听到的是“我不想进入你的世界”。难怪他们会对我们说:“我不想去学校……我不想去阿姨家……”他们是在表示他们也不想进入我们的世界。父母越能加入孩子的世界,孩子就越能表现出合作的精神。
在孩子游戏时,我们不能只坐在那里,虽然经过一天辛苦的工作后,我们真的很想休息。他们需要我们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就像聆听时需要积极的专注一样。我们不会愿意跟出神、不断看表、一直改变话题的伙伴分享内心世界。我们既要做游戏的积极参与者,又要让孩子自主,这确实很困难,就像你在打篮球时只能做一个热情的后卫,只能传球让别人投球,而不能让自己表演最拿手的三分球(除非他们要求你,或是要你使出全力来对抗)。
在父母工作营中,我有时请参与者告诉我他们最爱做的事是什么。对于每个人的描述,我都这样回应:“无聊……愚蠢……没搞错吧……你开玩笑吗?”在他们提出抗议之前,我解释了为什么我要激怒和侮辱他们。我想,我们经常很不明智地给了孩子同样的信息。在我自己了解到这点之前,我也常让女儿觉得她玩芭比是件愚蠢而无聊的事。
为什么不要总是回答“不行”?想象你刚经历过一件让你害怕、困惑、或不知所措的事,而你不能去提它,甚至不能去想。这就是孩子不能玩自己游戏时的感觉。游戏是他们思考和谈话的方式。
每当我谈到“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时,一定会有人问道:“如果你总是跟随他们的脚步,难道他们不会一直重复同一件事吗?”有时孩子真的会要重复,经常超出我们的忍受范围。(然而另一些时候,我们会责怪孩子注意力不足!)事实上,越是让他们主导,他们越可能尝试新事物。这可能是体能方面的挑战,单杠或跳水;也可能是情感上的挑战,如交新朋友,或是谈论他在学校遇到的问题。
如果你很讨厌某个游戏,你可以表达你的感受,但是试着把以前严肃的“不,我不想玩”,改变成幽默的哀求:“求你别逼我玩这个,换个别的吧。”我见过很多父母,其中我自己就是代表,勉强和孩子玩一些自己觉得无聊或愚蠢的游戏,直到在一旁打起瞌睡,结果亲子双方都感觉不好。以前在我家,当选择要么同女儿玩她想玩的游戏,要么她就会离开时,我经常妥协而玩起芭比娃娃,随后很快昏昏欲睡。这种妥协并没有好结果,女儿会因为身边这个了无生趣的玩伴而兴致索然,而我既觉得无聊透顶,又因为自己无法让女儿高兴而感到无能。后来的办法是:我会跟女儿玩,但不再隐藏我对芭比的看法。我夸大自己的恐慌和厌恶,不断恳求她不要再玩了,这个过程让她觉得很有趣,原因不只是我醒过来了,更是因为让女儿清楚地感受到,我虽然不喜欢芭比,但还是喜欢跟她玩。现在,我们的芭比游戏不再局限于梳妆打扮,而是加进了很多动作片情节,并且伴随着一阵又一阵的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