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不要打压,要接受

不要打压,要接受

2017-04-08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孩子产生某种情绪时需要感觉到父母是可靠的,还需要看到父母也会产生各种情绪,甚至会产生一些更加强烈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并没有将父母毁掉。

  真心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想法,能够帮助孩子做真正的自己。陪伴孩子意识到自我,首先要真真正正地倾听,而不加任何评判、不提任何建议、不做主观引导,只是让他有机会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帮助他认识自己,接受他,理解他身上发生的一切。

  成年人的大脑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因此有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善。大脑前额叶能帮助我们换位思考,大脑皮质能帮助我们将情绪放在第二位。也就是说,它能帮助我们对情绪进行解释。而对孩子来说,这个区域正在发育之中。大脑边缘系统下指令后,孩子会恐惧、大笑或哭泣,而不会理性地控制自己。

  所以,孩子需要成年人的陪伴,才能不被自己的情绪吞没或者让自己情绪泛滥。成年人不但可以帮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找到发泄的出口,用社会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还可以帮助他明白一点: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不会有任何危险的后果。所以,当孩子没有精神工具来有效控制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一定不要让他独自面对内心的躁动,否则他就会启动自我防御机制--否定情绪、删除情绪、隔离、将错误转嫁他人、反向形成等等。这些防御机制都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让孩子不再体会到不好得感觉(即前文提到的“感情的老茧”),但这么做的代价是,孩子今后面对现实的方式就是歪曲篡改。

  我们不能让孩子独自一人被内心的“怪物”所控制,而应该陪伴着他。父母要为孩子建立安全感,这是父母的责任之一。

  孩子一边在你身上捶打,一边说:“我再也不爱你了!”如果你觉得受到了伤害或者因为感到受伤而没有去了理解孩子的感受,如果你回答他说“我也不再爱你了”或者“回你自己的房间,等你冷静下来在回来”,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彻底被遗弃了。他需要你,但他表现的方式是捶打你,因为捶打的本质是在寻求身体上的接触;他对着你大喊大叫,实际上是在表达他对你的爱--而你,却把他弃之一旁、不管不顾。

  孩子就是孩子,他还不知道如何表述事情的经过。父母的职责在于帮助他用恰当的词语进行表述,而不是和他进行情绪上的较量--成年人可以控制自己的冲动。相对于父母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应该被放在第一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当然,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也要慢慢抽身离开。但如果父母过早地放弃对孩子情绪的关注,而孩子还不具备学习的能力,他就会深处焦虑之中而束手无策,任由自己受到自我防御机制的摆布。

  为了更好地理解上文,让我们想一想婴儿的情况。婴儿还太小,对自我还没有任何意识,因为他刚离开妈妈的身体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成年人知道疼痛感,也就是说,成年人知道自己是独立于疼痛感之外而存在的。而对小婴儿来说,他感到的是:自己很痛。他会完全被绝望感吞噬,并且会非常强烈地需要妈妈的帮助。他需要妈妈陪伴在他身边,对他说话,他需要妈妈的爱,需要妈妈把他紧紧地抱着!他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界限意识还很模糊,所以如果妈妈紧紧地抱着他,这种接触就会让他感受到被接纳并感到安心。

  孩子总是处于他正在经历的那个时刻,还没有展望未来的能力。如果眼前正在经历的事情让他感到较大的压力,那么这件事对他来说就显得不可逾越。他不“明白”疼痛会过去、怒火熄灭,自己还可以重新找回舒适的感觉,因为他还太小,容易被情绪淹没。我们成年人则知道眼前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

  孩子产生某种情绪时需要感觉到父母是可靠的,还需要看到父母也会产生各种情绪,甚至会产生一些更加强烈的情绪,但这些情绪并没有将父母毁掉。

  现在,你是怎么想的?在孩子哭泣的时候,你觉得是应该把他抱在怀里,还是不要冒把他”宠坏“的风险呢?

  孩子哭了,我们应该赶紧去安慰吗?

  一个新生儿哭了,因为他饿了。如果妈妈在90秒内做出回应,他就会在5秒内安静下来;如果妈妈在5分钟后再理会他,那么他需要50秒才能停止哭泣。(最新的研究表明需要在30秒内对新生儿做出回应。)

  如果把妈妈回应的时间乘以2,那么孩子哭泣的时间就需要乘以10.

  你让他等待的时间越长,他在内心进行重新建构就会变得越困难。

  婴儿哭泣却没有人理会,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他没有能力对自己说”一切都会过去的“,他只知道全身上下都不舒服;他没法告诉自己妈妈过会儿就回来,妈妈得洗碗、打电话,然后还要做别的事情,而他整个人都感觉很不舒服。可是,没有人理他,那个本应该解救他、保护他的妈妈并没有解救和保护他。所以,妈妈有着让他感觉不舒服的力量!婴儿可能认为妈妈比较危险,于是再也不会信任妈妈了。但是,这怎么可能?一个人怎么可能不信任自己的妈妈呢?妈妈难道不是自己赖以生存的人吗?所以,婴儿依然信任自己的妈妈,但他的内在感知变样了;他把自己的痛苦和各种情绪定位为无用的东西,他认为这些东西才是危险的!他对妈妈的依赖感会与日俱增,因为他已经遗失了自己内在的方向,妈妈才是知道他需要什么、什么时候有需求的那个人。

  相反,如果父母向孩子表示,不管他产生什么样的情绪,父母都会爱他,那么孩子就会明白:情绪并不可怕。因为,他的父母无论何时都能理解自己,时刻准备着倾听自己的情绪,去了解这些情绪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自己永远都是自己;伤心也好、快乐也好、生气也好,他一直都是同一个小男孩或小女孩。

  孩子产生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办?

  当一个孩子产生某种情绪时,你可能会问:”我怎么做才能帮助他意识到他究竟怎么了呢?“

  对于新生儿来说,你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去解决问题,要尽快看看他需要什么并且满足他的需求。他比医生或钟表更清楚自己是不是饿了。请你陪着他把所有的情绪都表达出来。如果他的生理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那么问题肯能来自心理层面。请你用心去倾听,让他向你倾听他的不满、表达他的抗议和绝望。

  孩子年龄越大,掌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就越强。此时,在赶去解决问题之前,你可以稍等片刻,观察一下他如何面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事情。如果他没有向你寻求任何帮助,那就相信他有能力自己解决。

  请给孩子一个发泄情绪的空间。大多数父母通常会先”安慰“孩子,但我会尽量克制自己。如果我的孩子哭了,我会在安慰他之前尽量关注他的情绪:”我发现了,你不舒服!“如果他真的很伤心,我甚至会鼓励他哭出来:”哭吧,我的宝贝,大声哭,握紧我的手。你觉得痛就哭吧!“

  绝对要避免提”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哭?“这个问题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提问的人是在指责或者贬低自己,让孩子认为这个问题隐含的意识是:你哭得毫无理由。况且,孩子需要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可他在那种状况下根本没有心思去思考。在用语言表达之前,他需要发泄情绪,而且我们知道,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哭”,听起来就像在尽力为他解决问题并为他提出一些解决方案,而他其实并不需要解决方案。他很可能有能力独自面对问题,只是需要别人理解自己的情绪罢了。

  不要问“为什么”,而要试着问“发生什么事情了”或者“你感觉怎么样”,这些问题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

  共情式的倾听

  所谓共情,就是把孩子刚刚告诉你的事情过滤一遍,同时要抓住事件中有意义的一些东西,比如情绪、情感或者欲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听孩子说了什么,也不仅仅是去理解他到底为什么说这些话,而是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

  不要将目光放在事件本身。请你陪着你的孩子,而不是追究一些表面的原因。

  如果孩子说:“我不想睡觉!”

  你就回答:“你一点儿也不想睡觉!”

  而不要说:“如果你希望明天有精神,现在就得睡觉了。”

  你可以接着这么说:“你的确有权利不想睡觉,你可能还希望接着玩,我能理解。”但说话的同时,请继续帮助他躺下睡觉......

  你不相信这么做可以奏效吗?那就试试吧。如果你和孩子已经习惯了相互较量的交流模式,那么在最开始的几天里,孩子很有可能产生抗拒心理。不过,睡得稍微晚一点儿就真的那么严重吗?要让孩子学会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生活,而入睡的时间稍微有些不规律有时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当他明白你尊重他的感觉、不跟他进行拉锯战时,他就会学着去感觉自己的疲惫,也会更容易在适合的时间上床睡觉。往往当我们信任自己的孩子是,才知道什么最适合孩子,除非我们非要跟他较量谁更厉害。

  要注意,在你做自我调整时,你内心的姿态比你的外在语言更重要。你说的话即使从语法上看非常完美,从内容上看准确描述了孩子的亲身经历,也可能对孩子完全不齐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共情。你要表现出你在进行共情式的倾听!也就是说,对孩子表述的一切,你要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要在特定的时刻进行换位思考,去体会他的感受,去倾听他内心的声音。

  “妈妈,我该去踢球,还是去学习呢?”

  “你在犹豫。你觉得呢?”

  “我不想去参加数学测验。”

  "你很担心......"

  换种方式对话,不妄下结论、不进行评价、不介入事件本身,你要做的只是认同孩子的情绪,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被接纳和被重视。他因此得到的体会就是:他有权利通过自己进行体验和表达,他可以信任自己的感觉。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种态度为你、为孩子、为你们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不过,你还要尊重孩子心中的秘密。不惜一切代价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没有任何好处。不要逼孩子说出秘密,这一点非常重要。总而言之,过和不及,两者都不好。

  时时刻刻、事无巨细地关注孩子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会让孩子为了防止他人总是侵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变得有依赖性或者咄咄逼人。你要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你的任务不是帮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扫除道路前方的障碍,而是为他提供资源或者帮助他树立信心,让他相信无论面对什么境况,自己都有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另外,我们也不要总强迫自己解读孩子的想法或者读懂孩子的言行,因为我们会启动具有攻击性的防御机制,会受到自己情绪的感染。有时,我们应该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读孩子情绪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的感受,允许他的感受与我们自己的感受有细微差别。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诠释孩子的感受,有可能再一次把孩子圈在一个定义之中,而不是真正地理解他。

  总之,陪着孩子体会个中感受和陪其他任何人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只需要表现出你和他拥有共同的情感,并且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感受。任何人性化的东西对人来说都不陌生。你自己曾经也是个孩子,所以你可以理解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

  要当心,不要把事情过度“心理学化”。并非所有的心理冲突都需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况且这么做也是远远不够的。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爱抚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等回应方式才是根本和有效的。我们不需要时时刻刻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解释,而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当孩子需要我们帮助他从一个无路可走的境况里走出来或者当他面对一件痛苦的事情时)才这样做。

  当孩子情绪激动时,陪伴孩子的步骤

  *用眼神而不是用语言来接纳孩子。将自己的呼吸频率调整得和孩子得一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如有必要,把孩子抱在怀里。

  *把孩子的感受描述出来:

  “我看到你很生气!”“哦,你很伤心!”“你被吓到了!”

  *让孩子把情绪完全发泄出来。

  *等孩子的呼吸重新恢复正常时,开始和他对话

  当然,这种共情式的倾听方式有可能让你直接触碰自己的情绪,唤起你自己曾经的缺失和悲痛。

  当我们自己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发泄怒气时,就很难尊重孩子的情绪。同样,如果我们曾经在绝望时没有得到父母的理解,那么当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孩子的悲痛时,也基本上不可能把他抱在怀里。

  然而,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吐露真实的心声,他最终会转身俩开,甚至切断和你之间的联系。除非经历了非常严重的伤痛,否则他和你将永远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许多父母都不理解,为什么自己“为孩子奉献了一切”,孩子长大成人后却连多看他们一眼都不愿意。或许他们忘了,尊重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们的情绪。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门问答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