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帮孩子识别和控制学习中的内外界干扰

帮孩子识别和控制学习中的内外界干扰

2017-04-08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无论是基于多么合理的理由,我们都应该看到,这些理由和作业上的拖延程度是不对等的,在某些小朋友身上,各种因干扰而出现的作业中断才是作业拖延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唉,今天你抄写的作业好像有点慢啊?”

  “嗯,因为老师要求抄写作业字要写好,所以我写的有点慢。”她这样回复我。

  我凑过去一看,果然她的字写得非常好,每一笔每一划都写得非常认真,只要稍微有些部分写得不好,她就会擦掉重写。不过,即便如此,字写得慢写得好往往并不是小朋友作业做得慢的真正原因。

  假如我们这样回应他们:“那你现在字写得快一些呢?”你会发现这通常并不能解决他们作业做得慢的问题,更何况,这里面还有一个令我们感到为难的问题,有些小朋友会借机威胁说:“那我今后字写得差一些,这样作业就能快一些了。”如果我们答应了这个条件,那么我们通常会发现,他们的字迹是变差了,但作业速度也并没有提高上来。

  所以,当她和我说:“那我现在写得快一些,但字迹可能要差一点。”时,我坚决地拒绝了她的提议:“不,字写得好并不是作业慢的真正原因。”

  那么,作业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各种干扰引发的作业中断呗。

  然而,这种干扰我们可以看在眼里,也可以记在心里,但却往往很难真正对付它们,因为它们来无影、去无踪,影响又很细微,每个小干扰都只占用一两分钟的时间,比如多说了两句话、多喝了两口水、多上了两次厕所、多卷了两次铅笔、多想了一点点小心思。说起来,这些又不是什么大事,做作业中途喝一点水又怎么了,卷铅笔总是天经地义的吧,反正就是各种细微的小细节,然后这些时间上的消耗积聚起来后,我们发现作业已经被拖延了下来。

  孩子是否应该很容易控制这种小细节上的干扰呢?

  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很难。就像我们在假期的时候,稀里糊涂就把一天过完了,结果也没发现自己到底干了什么,我们还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名字:拖延症,并且很多人都自称自己有拖延症,可见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这种小细节上的干扰呢?

  严正地告诉孩子:作业慢是因为没有控制住干扰

  面对作业上的迟缓,小朋友们会寻找各种合理的理由来解释。

  小朋友们也一样,一个看似合理的理由,会让他们内心感受舒服的多,比如:为了让我的字迹更好看一些,所以我慢慢写;我一边写一边在检查;今天作业比较多;这份作业比较难。也有小朋友告诉我:抄写作业实在太没劲了,所以我有点不想做。这个答案算是比较实诚的回答了,等于是在隐含地承认自己确实拖延了。

  然而,无论是基于多么合理的理由,我们都应该看到,这些理由和作业上的拖延程度是不对等的,在某些小朋友身上,各种因干扰而出现的作业中断才是作业拖延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那么,我们就应该很严正地告诉他们:不,你的作业慢是因为你没有控制住干扰。

  注意一下这二者之间措辞上的区别:

  “你的作业慢是因为你被干扰了。”

  “你的作业慢是因为你没有控制住干扰。”

  前者更容易让孩子抓住机会逃脱自己的责任,因为他是“被干扰”的,责任并不在他。而后者更强调孩子的主观责任,让孩子意识到干扰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承认干扰的存在

  “你如果专心一点,就不会有干扰了”。我们有时候会这样和孩子说。但这是一个虚无的问题,因为,干扰存在与否,与孩子是否专心关系不大。

  实质上,干扰时刻存在于我们的内外界环境中,比如外界的声音、光线太亮或者太暗、有风或者没风、温度太冷或太热;体感上的痒、痛、酸胀、头晕、饱腹感、饥饿感、口渴、鼻塞;心理上的烦躁、焦虑、紧张、恐惧;记忆中的一些片段也会跳出来......这些真实存在的干扰都是人为无法控制的部分。再加上青少年的思维本身就比较容易跳出主题,所以,他们更有可能在一个新主题的刺激下脱离旧主题。

  比如,他们在抄写词语的过程中,会突然问:老师,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我们更有可能在老师讲解完这个词语的意思后,立刻回过来继续完成抄写的工作。但小朋友却有可能就此发散开去:哦,你讲的这个意思我知道了,我想起了一个好玩的故事,和这个有点相关,我讲给你听一下好不好?

  正因为我们承认干扰的客观存在,我们才能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小朋友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干扰的识别和管理之中。而不是空喊口号:我要专心。

  呈现干扰,帮孩子保持识别

  帮孩子呈现干扰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现场呈现法,一种是录像法。

  现场呈现法中,家长承担观察着的角色,代替孩子的观察。当孩子因任何干扰的影响而中断了作业进程时,我们采用客观而中立的语调说:你停下来了,你在作业中喝水了,你在作业中削铅笔了,你好像想起什么其他的事情了......注意,家长此刻的角色是代替了孩子的自我观察功能,我们在做孩子的眼睛,帮助他们自己看到他们在作业过程中被干扰中断的种种现象。而不是承担监督者和批评者的角色,对孩子的每一次中断作业都进行指责和教育,这样并不能帮助孩子产生自我的觉察,反而让孩子增添了更多的心理干扰。

  孩子在被指出因干扰而作业中断时,有时候会感到内疚和郁闷,那是他们无能为力感的表现,所以此刻,我们需要不失时机地保持鼓励,主要是用眼神、微笑、点头来传递鼓励的信息,尽量不要和孩子交流过多,以免干扰作业进程。

  录像法就是将孩子作业的过程录下来,然后在时间充沛的时候和孩子一起观看,规则和上面的现场呈现法一样,录像机只是代替了孩子自我观察的功能,家长陪孩子一起观看是出于一种鼓励和肯定的功能,而不是用录像机录下你不好的行为,然后找机会好好批斗。

  大部分情况下,干扰都是一些小问题,只要孩子能识别出这些干扰因素,他们就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力迅速克服。比如做作业过程中频繁喝水,只要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然后我们要求孩子把水杯放到规定的地方,作业阶段中途休息时才能喝水,孩子通常都能很快地遵循这种规则。甚至在提问过程中,思维会很自然地跑偏这种青少年思维的常态现象,他们也能很好地克服。

  如果家长的时间足够,采用量表的形式将孩子的作业中断的次数和时间进行记录,通过一定时间的对比,可以让孩子看到自己在控制力上的提升,这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解决因干扰而出现的作业中断问题。

  在互动辅导中体验最高时速

  如果我们并不习惯像傻子一样呆呆地坐在孩子旁边,默默承担着一个观察者的角色,或者我们有更多的意愿想要在孩子的学习中更积极一点,那么我们也可以在辅导中帮助孩子体验他们作业的最高时速。这往往能够帮助孩子在作业的最好表现和较差的表现之间提供直观的对比。

  比如在默写的时候,我通常会踩准时间,以一个较快的节奏报出词语,慢慢让孩子跟着我的较快的节奏完成默写作业。而在辅导其他作业时,同样将孩子引导到我的快节奏中来。孩子往往会惊喜地发现:咦,为什么我的默写作业做得这么快?为什么我的背书会这么快?

  为什么呀?

  因为你今天在作业上的表现很活跃,控制住了各种干扰呗。

  这些极限表现往往会成为孩子自我控制的标杆,虽然在现阶段可能是一种例外,但正是这种例外,包含着孩子出色的控制力和学习投入意识,这种意识上的自我觉察,也是孩子控制干扰的核心的精神因素。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