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而不同的信息又让她们无所适从。例如,当宝宝哭的时候,是要立即无条件地满足宝宝,还是要等一等,否则会把宝宝宠坏?对于这个议题,我们在这里尝试从婴儿研究的实证发现来获得一些指导。
首先妈妈跟婴儿如往常一样互动,两人你来我往、有说有笑的,非常愉快。然后,妈妈突然面无表情,婴儿立即呆了,他尝试发起互动,但得不到妈妈的回应,他开始尖叫起来,甚至把头转到别处,让自己不那么痛苦,然后又重新尝试发起互动,可是还是失败了,这次他憋不住了,大哭起来。妈妈立即恢复原来的可亲表情,而婴儿也随之迅速地愉快起来!
婴儿能敏锐地留意照看者的情绪变化,而且自身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亦然,照看者也会受到婴儿的情绪所影响)。实验中的“面无表情”代表着日常中断或破坏关系的行为,偶尔照看者会做出这些行为,而主动修复被中断或破坏的关系对婴儿的情绪稳定很重要。可是有些婴儿没有那么幸运,他们的照看者因为被身体疾病、情绪痛苦、精神状态或者生活事件所困住,不能及时修复关系,例如一个抑郁的妈妈长期面无表情,也不跟婴儿接触,婴儿也就学会了回避去看妈妈的面孔,以此减低得不到回应的痛苦,从而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有些父母担心与婴儿“太多”互动会宠坏他,因此在他哭闹的时候更是不回应,同样地,婴儿学会以其他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可惜的是他可能会形成别人是不可靠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