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早期母婴关系与儿童人格发展

早期母婴关系与儿童人格发展

2017-04-07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从绝对依赖阶段转变为相对依赖阶段象征着客体关系能力的重要发展。婴儿开始意识到他是依赖着母亲的,并对此感到焦虑。

  1、足够好的母亲(good-enoughmother)

  相对于克莱因所提的婴儿内部幻想的,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温尼科特,1952)。温尼科特认为影响力最大的似乎并不是粗暴虐待或严重剥夺,而是母亲对幼儿缺乏应答敏感性(responsive-ness),即她对幼儿需求如何“处理”。足够好的母亲即指在婴儿出生后数周内处于一种“原始母性专注”(primarymaternalpreoccupation)的心理状态,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节奏等,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这是一种高度敏感的状态,能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这种原始母性专注为婴儿塑造了主观全能感(subjectiveomnipotence)和持续存在感(going-on-being)。婴儿感到是自己的愿望创造了事物,当他感到饥饿时,乳汁就会流出。零散的愿望和需要自发地浮现,当这些愿望和需要获得满足后便消融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得以感到持续存在。这一时期即婴儿生命最初几个月的体验质量是婴儿今后成人期个体状态的关键。足够好的母亲在开始的时候几乎完全适应婴儿的需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适应得少了,而婴儿将根据其逐渐增长的能力来应付她的失败。好母亲和坏母亲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处理所犯的错误。母亲在被需要的时候应及时出现,同样关键的是,她在不被需要的时候应适时退离。这时母亲慢慢地减少“把世界带给”孩子,逐渐减少代替婴儿自我的做法,逐渐减少婴儿的依赖感。孩子开始意识到,欲望的满足不仅需要表达,更需要与他人妥协,因为他人也有自身的需要和计划。

  2、依赖与独立

  “婴儿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Thereinnosuchthingasababy.)婴儿不是一个隔离的个体,没有母亲的照顾就没有婴儿,这是温尼科特所关注的母婴养育配对关系。他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从完全依赖到相对依赖,直至趋向独立[3](105~109)。

  3、绝对依赖(absolutedependence)

  在婴儿出生的最早几天或几个星期里,婴儿完全依赖母亲,母亲处于原始母性专注的状态中,为婴儿提供需要的爱和环境。婴儿与母亲完全融合在一起,甚至意识不到母亲的供养和自己对她的依赖。

  4、相对依赖(relativedependence)

  从绝对依赖阶段转变为相对依赖阶段象征着客体关系能力的重要发展。婴儿开始意识到他是依赖着母亲的,并对此感到焦虑。这是一个逐渐减少对母亲的依赖,逐渐适应挫折的过程。这种失败是健康的,是婴儿发展的必要方面。母亲也同时在成长,她开始从原始母性专注中退出,越来越关心自身的舒适。这对于婴儿也是必须的。适度的关心和不关心对于婴儿的心理发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母亲越是能够给与孩子适度的亲密关系,孩子就越有能力与母亲分离,顺利进入趋向独立的阶段。

  5、趋向独立(towardsindependence)

  “通过对照顾的记忆、对自身需要的投射以及对照顾细节的内射逐渐积累而获得的,也伴随着对环境的信心的发展,这个阶段同时需增加智力理解力”(温尼科特,1960)。依赖的前两个阶段发展得好,幼儿才能在经验基础上建立一个健康牢固的内部世界。这个阶段描述了蹒跚学步的儿童和努力发展自我的青少年,在成长中他们的内部和外部现实持续交互作用,逐渐趋向于社会认同。

  6、真我与假我(trueandfalseself)

  当婴儿的需要被积极满足,他便能发展出真我。真我包含每个人独特的、原创性的部分,也与身体的活力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我才有真实感。假我则在婴儿对环境的顺从中形成。如果母亲不能敏感地对婴儿的需求做出反应,婴儿就必须被迫顺从以求生存。假我和真我之间需要平衡健康的假我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极端,就会造成假我障碍。假我障碍是主观感受本身出了问题,温尼科特的这一观点在成人主观感受的细微质量差别与母婴互动的细微之处建立了桥梁。

  7、过渡客体(transitionalobject)

  过渡客体是温尼科特(1951)[6]独创性术语中流传最广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联结了人的内在和外在领域,表述了一个既非完全主观也非完全客观的中间领域。孩子的过渡客体,如一只喜爱的玩具熊,对孩子来说代表着母亲,随着与母亲分开的时间的加长,过渡客体能使儿童与母亲保持一种想象中的联系,也能缓冲儿童因主观全能世界和客观外界之间的落差所带来的焦虑。在温尼科特后期的著作中,他把过渡体验扩展到心理健康和创造性的领域中。过渡体验成为一种有益的体验,可增强人的想象创造力,即创造性自我客体的活动。这也是艺术和文学产生的体验源泉。如果一个人主要生活在主观全能中,没有通往客观现实的途径,他是自闭和自我关注的。如果一个人主要生活在客观现实中,没有主观能的根基,他则缺少激情和原创性。

  温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治疗观

  温尼科特在大量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其独特的客体关系理论,与他的母婴关系理论相对应,在医患关系方面,温尼科特也十分强调分析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治疗师之所以成为新的客体,不是因为解释而是由于治疗框架(therapeuticframework)。治疗师和分析环境提供了治疗性抱持环境(therapeuticholdingenvironment)———母亲抱持婴儿的环境中,婴儿得到保护而不知自己受保护,这种特有的无知无觉可导致进一步的自发体验。真我可以在这个足够安全的环境中呈现。来访者退行到阻碍其发展的阶段,治疗师充任此阶段的客体角色,从而帮助来访者重建和完善良好的客体关系,来访者在分析环境中与治疗师的真实人际体验为之提供了人格的再次发展机会。“在分析情境中帮助已经发展出假我障碍的患者重返早期失败的环境,即退行至依赖,从而发现真实感、寻找到真我是治疗的核心”。温尼科特认为来访者具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塑造和影响分析情境,使之提供童年缺失的环境特征。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重要的不是解释本身,而是来访者对解释的利用。来访者对待解释的方式,比那些解释本身更重要。在将环境视为阻碍个体发展的因素和相信来访者的潜能这两点上,温尼科特的治疗观与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的人本主义观点是相似的。罗杰斯(1959)认为自我实现倾向是人一生中的内驱力。因为儿童受到关怀和尊重的需要满足完全取决与他人,是他人根据儿童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父母和社会的价值观)来决定的,是有条件的,这些价值条件(conditionsofworth)就成为阻碍真实感觉发展的环境因素。相似地,温尼科特认为假我障碍是一种环境缺陷疾病(environmentaldeficiencydis-ease)。因此二者都十分重视治疗环境,强调治疗师与来访者的真实人际关系对来访者人格重塑的关键作用。在温尼科特的治疗中,来访者的情感是被接纳的,这在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中是不多见的。对于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反移情,温尼科特认为反移情能够帮助治疗师理解来访者的资料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他提出反移情中的恨的情绪(温尼科特,1958),认为治疗师在工作中所承受的紧张情绪激起了治疗师的恨。在治疗性抱持环境中,治疗师对来访者恨的表达使来访者重新建立真实感、发展出既爱又恨的能力。正如婴儿也需要恨一样,“婴儿开始检查他所发现的环境,看他的保护人有没有能力恨他。只有当他被恨之后,他才相信自己得到了爱。”(温尼科特,1958)来自养育者的“适当的恨”是真正关系的一种功能。这种恨是自然的甚至是健康的,没有对客体的恨就没有对客体的爱。一个完整的人可以同时爱和恨一个人,治疗师承认这些感觉将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助人者。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