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不含敌意地坚决”: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不含敌意地坚决”:接纳是对孩子最有效的管教

2017-04-07 来源: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接纳和理解孩子,绝不意味着不讲规则,对孩子无所限制。溺爱不是真爱,溺爱是一种懒惰的养育行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需要让孩子逐渐理解并能够遵守相应的规则。

  如何自信地管教孩子,这可能是很多父母困惑,并希望有一个明确的行为指南的一个普适难题。

  自信地管教,父母需要必要的权威,但这种权威不是建立在控制和等级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接纳和理解真实孩子的基础上,是父母应该履行的管教义务。

  接纳和理解孩子,绝不意味着不讲规则,对孩子无所限制。溺爱不是真爱,溺爱是一种懒惰的养育行为。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需要让孩子逐渐理解并能够遵守相应的规则。好的规则其实可以给孩子带来自由,因为当孩子不知道行为边界在哪里时,首先要做的不是自由行动,更可能是先试探边界。

  因此,无论从哪个层面讲,父母在面对孩子的一些无理行为、不遵守必要规则、以及危险行为等,父母都需要更加自信、有效地履行管教责任。

  如今的父母管教孩子为何多纠结

  如果排除社会和家庭因素,仅考虑父母自身的阻碍,父母管教时纠结的原因通常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补偿心理:父母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创伤经验,面对孩子时的补偿心理。在父母缺少对自己内在觉察的情况下,容易在某些方面过度溺爱孩子。如果父母自己被管教过严,当自己有了孩子时,潜意识就可能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幼年的自己来养育。见不得孩子有负面情绪,容纳不了孩子的受挫体验等。

  二是被各种育儿经限制:因为各种育儿知识或所谓的育儿标准动作,导致在管教时总担心是否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最终导致发出的行为指令让人无法信服,没有效果。比如,父母通过学习,了解到面对孩子某些行为的处理方法,然而,如果父母只是照本宣科,就可能在说话和行为时,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孩子一定能够觉察出来你的纠结和犹豫,从而让管教行为和语言失效甚至起反作用。因此,生活中常听纠结的父母说:“各种方法都试了,该说的都说了,就是没用。”

  孩子需要父母明确、一致的管教

  一日饭间,想起近日来与儿子的限制与反限制的较量,忍不住好奇地问儿子:“儿子,你愿意换个妈妈吗?”。儿子看着我不解地说:“我不要换妈妈,我觉得你这样的妈妈就够了,我只要你这样的妈妈”。话说的真有些小感动,继续问:“要不你先听听妈妈说的,想一想再做决定怎样?”儿子点点头,饶有兴趣地听我说:“我在想啊,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妈妈会不会很喜欢,比如,你想看奥特曼时就看,想不睡觉看一夜也可以,妈妈就想办法满足你;你要是想吃冰淇淋,我给你买好多好多,随便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你觉得这样的妈妈怎么样?”儿子听的过程美美地听着,完了说“不要,我不要这样的妈妈。”我问:“这样子的生活不好吗?”儿子认真地说:“如果我一直看动画片,我的眼睛会受到伤害,我实际上也想要睡觉的;如果一直吃冰淇淋,把肚子吃坏了,我会生病难受的”。

  尽管只是我儿子的一个个案,但我相信童言无忌。由此看来,孩子不需要一个无限制满足的父母,适当限制也是爱,孩子看得见。

  父母惯常的管教行为缺少理解与接纳

  举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亲子斗争情境:

  孩子:妈妈,我就要看动画片。(一集一集地不停地看)。

  妈妈:不能再看了,再看会伤害你的眼睛。

  孩子:就不吗?我就要看。哇哇哇~,我要用炮弹把你给炸飞了(四五岁的孩子体验到了语言的力量,会搜索最有杀伤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

  此种情境,相信许多父母都经历过,通常我们可能会有以下几种应对:

  1、一是父母受不了孩子的哭闹,最终投降了,结果这个方法孩子通常会继续使用。父母常常会感觉焦虑,无计可施。

  2、二是父母会选择坚持,但是是一种对立的坚持,“不行就是不行,我说不行就不行。”你就是哭一天我也不会让看。父母的担忧是,我现在能管得了他,等他再大些,还能管得住吗?

  3、三是父母给孩子讲道理,但是通常的道理往往会远离孩子的生活经验;或者通过夸大看电视的恐怖后果,通过让孩子恐惧达成目的。

  4、四是父母在发出指令前,就担心孩子不会停止看电视,对自己有效管教孩子缺少效能感。语言和行为常常会隐秘地不自觉地流露出讨好的信息。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