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精神病频道 > 精神病治疗 > 心理咨询 > 游戏对孩子的帮助

游戏对孩子的帮助

2017-04-06 来源: 思而优儿童心理发展中心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当孩子倍感孤寂之时,他们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暮气,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两种情形都不正常。

  培育亲密,不再孤寂

  从父母与婴儿第一次深情的目光对接开始,游戏就成为联结亲子关系的一根纽带。人们在玩游戏时,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培养出亲密的感情,如躲猫猫、捉迷藏。在我的咨询职业生涯里,我就遇到过一个孩子,他发明了一个非常不错的游戏,来增进亲密感。他先让爸爸妈妈坐在长沙发上,然后向他们发起冲锋,落在他们中间的空隙里。最后就是经过一场“肉搏”大战,看爸爸妈妈谁能先把他抢过来。其实,这个游戏就是一场好笑的另类拔河比赛。游戏一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如果你问学龄儿童什么是游戏?他们会说,游戏就是同朋友一起做的事。

  我女儿五岁左右时热衷于“幻想游戏”,或者称为“假装游戏”。在我对她感到失望生气时,有时她会对我说:“我们假装我是你女儿,你是我爸爸,然后你在生我的气。”我心里说,这一点根本用不着假装。但是,很快我的怒火就不见了,两个人都喜笑颜开。我女儿很聪明,用游戏的方式把我们从一触即发的瞬间拉回来,转而还能增加彼此的亲密感。

  但是有些时候,事情并不总是这样,让孩子走出阴影有时并不容易。有些孩子孤独时会默默地躲在角落里,与人相处时却变得蛮不讲理、横行霸道。他们的不安与恼怒甚至惹人生厌,但那其实都在表达,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怀与帮助。这些情况发生时,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游戏时间,而不是惩罚了事,或者索性撒手不管。

  当孩子倍感孤寂之时,他们可能看上去精神萎靡,少年暮气,也可能极度亢奋,坐立不安,做什么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两种情形都不正常。

  寂寞的孩子说:“我好烦。”

  十二岁的孩子哭诉:“没人喜欢我。”

  一个家长说:“我不知道我三岁的孩子在想什么。他看起来好难过,却不告诉我他怎么了。”

  你试着要女儿打电话给朋友,她尖叫:“我不要,万一她不在家怎么办?”

  一个八岁的孩子总是在运动场的角落里站着,即使他认识那些在玩的孩子,他却还是说:“我不喜欢玩足球。”

  对于这些孩子的的孤独感,大人最有可能的反应是生气或担忧。我们大都会把重点放在恼人的表面行为上,而看不到他们内心深处所掩藏的痛苦;或者,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痛苦,但自己却也无能为力。对任何父母而言,这些都是最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的,是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那把钥匙,帮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的世界。游戏力,可以成为这把钥匙。

  培育自信,不再无力

  你怎么看待孩子玩医生看病的游戏呢?许多人立刻想到的是,孩子开始对身体好奇了,“我看你的身体,你看我的身体”。医生看病的游戏,是孩子了解自己身体的一种途径,而大人们却感觉很难掌控这类生理知识游戏的尺度。其实不必如临大敌,说到底,这不过是过家家的又一内容。日常家庭生活里发生的种种情形,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他们想知道一切的究竟。通过游戏,他们学会了做饭烧菜,清洁整理,上班下班,争吵辩论,看护婴儿。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都看在严厉,学在心里。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孩子也靠游戏认识世界。两岁的小家伙把食物扔到地上,为什么我们大人不会感到有趣?因为我们知道地心引力的存在(而且我们又得擦地板了)。但作为孩子,他并不知道。食物掉到地上一百次了,他还是看得津津有味。世界对他而言是全新的、有趣的,到处都等待着他去发现,包括我们喝止他的表情和声音,对他们也是新奇的经验。

  大孩子将游戏定义为自己与朋友一起做的任何事情,而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却是他选择去做的任何事情。游戏之所以有魅力,部分原因应归结为这种主动选择。如果你做什么你都能主动选择,你就更可能完全投入进去。

  当然了,在收获这个结果之前,肯定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很难挤出时间来。但其见效之快,完全值得一试。拿我来说,如果把我以前花在唠叨、发脾气以及不停催促的时间加在一起,那么我现在的时间投入回报率,已经是高得惊人了。

  挫折感过强,不能通过玩游戏而去了解世界的孩子,通常只能陷进一种困境,我们在此称之为“无力感的塔楼”。草地和运动场固然充满魅力,但站到上面去玩,也需要勇气和自信。被挫折击败的孩子,无法玩耍得酣畅自如,他们怯懦而无力。有时,他们也许会表现得胆大包天、任意妄为,但内心深处却是极度的无力感。如果孩子担心受伤,害怕被拒绝,对这个世界缺乏探索的信心,那么他就会逃避:“我不想要!。。。。。。”“我不会。。。。。。”“汤米在打我!”这些都是他们的口头禅。

  治疗这些孩子的无力症,我们的药方就是:全身心地与孩子一起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

  重返快乐,不再悲伤

  能够光明正大地了解到身体的隐私,不过是孩子玩看病游戏的目的之一。而有时,孩子要扮演医生,并假装真的有人生病了,这就是他们借助游戏,从或轻或重的坏情绪当中复原的典型例子。一个三岁孩子在诊所挨了一针,回家后,他会玩什么游戏呢?当然是打针游戏。他会想当谁呢?当然是医生或护士,那个给他打针的人。那谁会被打针呢?他的第一选择通常是爸妈或是别的大人,如果没大人在场,他会拿一个毛绒玩具或是洋娃娃。那他会要你做什么呢?你得一边装得你真的很痛、很害怕,一边大声喊:“我不要,我不要打针,请不要给我打针。我讨厌打针!求你了,不要!不要!”

  这个游戏让孩子处于强势的一方。让被打针的一方变成给别人打针的一方,这种角色转换虽然简单,效果却令人满意。被打针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是无能,使他想到过去的那些小挫折,想到自己不能选择做什么、吃什么、穿什么,以及其他数不尽数、无法由他决定的东西。去医院当然不是他的主意,但是打针游戏却能让他心情好起来。他看到大人也有无能为力、绝望、丢脸的时刻,而他这次却是强大无比。

  游戏可能只是假装的,但从悲伤里振作起来的要求却很真切。孩子选择这个幻想游戏,是因为他需要克服打针所留下的真实痛苦。它不仅仅是好玩而已(尽管孩子在这个过程里找到了不少乐子),而是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它的目的是让孩子自己再次经历整个过程,让恐惧感通过哈哈的笑声释放出来。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玩这个游戏的原因。

  如果孩子因为尝试用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修复,而遭到了大人的打击或者惩罚,那么他在心理上就会退回到自我的封闭世界。以后,他尝试的就可能是一些不怎么好玩的方式了,例如找一根真正的针,扎小朋友或者家里的猫。他们会暂且把情绪先压制下来,但等到下次去看医生时,他就会在诊所里撕心裂肺地大哭大叫。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表现出恐惧心理,暴力倾向,情绪失控时,我们自己却不能冷静下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并分析一下。我们不会反思,孩子最近有合理而足够的发泄渠道吗?有讲述心事的充分机会吗?我们通常只停留在行为问题的表象层面,因为那是最让我们生气和担忧的,但绝不会想用游戏的方式把问题解决掉。

  因为在童年时受了伤害,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数以千万。没有人能事事遂愿,也没有谁的童年一直都是欢声笑语,能够永远都不吃点亏受点委屈。事情还不只是这样。除了大大小小的心理创伤之外,孩子每天还得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信息,需要转化吸收;在他们的生活周围,每天都会涌现大量的新鲜事物,需要筛选分类。游戏作为孩子的最爱,这时就能帮上他们的忙。做游戏既能帮助孩子心理治疗,又能为他们处理信息,一举两得。

  快乐的游戏可以方便地把一些小困扰解决掉,但是如果孩子长时间陷在负面情绪中,就很难快乐地游戏。再次强调这两个概念,他们处在孤寂感和无力感的困境里,找不到出来的大门。区别孩子究竟是孤寂还是无力,并不十分容易。比如一个一年级孩子,只要老师不在,就欺负其他孩子,那么他是一位举得无法融入其他孩子,但却意识不到这样做只会使自己更加被排斥呢?还是他在实验他自己的力量,看看能有什么后果,别人会有什么反应?

  那些心灵遭受过严重伤害的孩子,会花很长时间沉陷在孤寂和无力的情绪里,而少有甚至没有时间,来自由地游戏。

  即使那些成长最健康、得到最充分关爱的孩子,当感到害怕、被压制、或者被冷落的时候,也会遭遇到孤寂感和无力感的障碍。想象一下,孩子过完了糟糕的一天,他们是不是好像失去了开心玩游戏的能力?他们是不是好像更愿意躲起来,或者攻击别人,不断地惹你生气?他们是不是失魂落魄,压根提不起劲,对生活失去了热情?也许他们是麻木了,喃喃重复同样的话,或者反复玩同一个游戏,想不出新点子,开心不起来。有可能他们的游戏看起来比平常更疯狂更鲁莽。这些都是孤寂感和无力感的征兆。

  如果孩子不能运用游戏使自己康复,他就可能被坏情绪淹没,乱发脾气。他们可能把气撒到别人身上,到处顶撞他人,稍不如意就痛哭流涕。有些孩子则会躲进房间里,把所有的情绪出口都统统封堵起来(双目无神地看着电视,强迫性地不停换台)。他们看起来无精打采,了无生气。这一类情绪症状经常被大人忽略,因为“安静”的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但这种情绪可不好受。

  当孩子把自己关在孤寂、无力的城堡里面,把吊桥收起时,做父母的该如何帮助他们呢?我们可能也会觉得无能为力,放弃了事。我们甚至会躲到自己的城堡里,这样一来,面对孩子时就更加没有底气。

  参与孩子,将他们从封闭的情绪和乖僻的行为里解救出来,重建联结,重获自信,游戏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